市委编办稳步推进放权赋能工作
激活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
本报讯(记者 陈琰炜 赵倩)“西峡县与南阳市相距100多公里,以前要往市里来回跑两三趟才能拿到证件,现在县里就能办,去一趟就能拿到,真是太方便了。”4月12日,拿着新办的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西峡县丁河镇万师傅感慨道。
自放权赋能工作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局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推进54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办事少跑腿、效率大提升”是我市放权赋能工作稳步推进带来的成效之一。去年10月,市委编办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会同市委改革办、市发改委、市政数局第一时间安排放权赋能改革工作,于当年12月6日将赋予各县(市)的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被省委改革办全省表扬,也为县域经济带来了源头活水,激发出蓬勃生机。
放权赋能,关键是要“放得下”“接得稳”。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紧密对接、签订协议、下发文件、移交档案……我市放权赋能工作开展环环相扣、平稳有序,对厘清市县两级政府职责边界、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明确,对市直各单位按照“应放尽放”原则强化全链条放权提出要求。制定了赋予县(市、区)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清单赋权文件和放权赋权协议书模板,细化了权限下放、承接标准,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赋权事项有序承接。
在“应放尽放”的同时,市直相关部门放权不放责,持续加强对各县(市)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采取派驻指导、专题培训、跟班学习等方式搞好“传帮带”,使承接单位的能力与权力相匹配。
权力放下去,要用得好见实效。为确保放权赋能工作衔接顺畅,不断档、不缺位,市委编办还会同市委改革办,组织开展放权赋权督导检查,按照“13710”工作制度,将有关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工作台账,进行跟踪问效,防止推诿扯皮和出现监管真空。
目前,在省定255项权限的基础上,我市主动对标沿海发达城市,结合实际采取“菜单式”放权方式,探索构建“255+X”模式,梳理出第二批市“赋予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清单”64项。此外,向中心城区各区放权赋能工作也稳步推进,向宛城区、卧龙区下放权限70项,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卧龙综保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下放权限104项,向高新区下放权限2597项,进一步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有力助推中心城区“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为高质量高效率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