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金玺 全媒体记者 张琼)2022年3月的最后一天,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省南阳黄山遗址名列其中。黄山遗址被认为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玉文化生产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黄山遗址现已出土玉石、人工制品4万余件,不仅有耜、斧等生产工具,还有璜、手镯、环等玉石装饰品。玉石器手工生产作坊、古墙旧垒历历在目,水运码头、陶土玉器栩栩如生。古人的“一室一厅”长什么样?他们都如何加工玉石?4月5日,央视媒体记者走进黄山遗址,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直播考古发掘现场,感知5000年前古人对玉石的浪漫情怀。
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涉及玉石器制作性质的大遗址,1959年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中华第一铲”在这里出土,2013年升级为“国保”,2018年至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黄山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这一次的惊世发现,让黄山遗址成了考古界的国宝。
2月26日,黄山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3月14日当选为“2021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3月18日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3月31日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我市继1992年淅川丹江库区楚国贵族墓、1994年邓州市八里岗遗址之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第3个项目。
此次,央视媒体记者走进黄山遗址,通过央视新闻的直播镜头,黄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黄山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马俊才的介绍,观众们可以“沉浸”式体验考古发掘,感知隐藏在地层之中的文化密码。
截至目前,考古队在山顶台、东台地与山下西岗地三个发掘区共揭露面积2400平方米。山顶上,围挡圈起了考古重地,大棚内,探方连着探方,玉石、陶片随处可见。考古队工作人员在探方里忙碌着,清理、测量、记录……
遗址内,最为重要的是仰韶时期房址以及作坊遗址,可细分为“前坊后居”一室一厅式大型建筑和中型“坊居合一”单间式建筑,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史前建筑群之一。推拉门道、木骨泥墙、红烧土,室内的炉台、工作台以及散落的石钻头、砺石、磨石墩、石钺,原位保存(已修复)的陶罐等遗物,再现了古人制造玉石器与生活的场景。黄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
与仰韶房址紧邻的屈家岭文化大型高等级墓葬区,是黄山遗址的又一重要发现,是目前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这一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上百座屈家岭时期墓葬,头枕白河、足蹬独山,排列有序、等级森严,陪葬玉钺、弓箭、象牙器、陶器等,特别是陪葬了大量作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最具特色。特别是大墓M77,陪葬双玉钺、象牙梳、玉璜、弓箭、骨镞,400多块有小到大分层摆放的猪下颌骨……不禁惊叹,数千年前如此“豪横”的陪葬,墓主人拥有怎样的权力和财富?
黄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还未结束,马俊才说又有新的发现。黄山遗址还会来带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