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小史店镇红薯产业年交易额上亿元——
党建引领“5+N”,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全媒体记者 赵洋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设河南红薯产业集群的建议》,而在方城县小史店镇,红薯产业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从2018年10月薯品汇(方城县)红薯产业电商物流园入驻该镇以来,已累计带动3597名贫困群众(占全镇贫困人口的93%)顺利脱贫并持续增收,为入股农户发放分红款3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今,小史店镇红薯种植规模已突破1.5万亩,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红薯10万亩,鲜薯年交易额达3500万元,薯品汇酸辣粉等休闲食品年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红薯产业已经成为该镇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
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
小史店镇因土壤适宜,有种植红薯的历史,但一直没能打出特色。那么,小史店镇的红薯产业是如何在不到3年时间发展到集育苗、种植、存储、加工、物流、旅游等于一体,年交易上亿元的规模呢?
“我们树立‘为民服务,专卖红薯’的理念,把产业党建主动融入全镇的发展大局中,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旗插在项目上,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薯品汇有关负责人吕海乾告诉记者,企业入驻小史店镇伊始,就以该镇党委深化全域党建为契机,成立红薯产业联合党委,以镇党委书记任联合党委书记,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商务局、税务局等职能部门的分管副职任副书记或党委委员,同时成立种植、加工、电商物流、基建、行政5个党支部,合力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同时,接纳不同地域、层级、体制内的企业家、乡贤、复转军人、致富能手、种植大户、合作社等群体内的党员,让他们参与到具体工作中,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党建引领,小史店红薯产业实践探索出“龙头企业是保障,品牌整合是突破,经营主体是核心,三产融合是路径,共同富裕是目标,围绕N个群体采取N种措施和办法”的“5+N”产业振兴模式,企业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影响力得以显著提升,品质硬实力和品牌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5+N”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薯品汇在“5+N”模式的带动下,聚焦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招商难、融资难、用地难、项目落地难、创建品牌难、消除群众疑虑难、人才集聚难等困局,已经成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龙头企业,取得了喜人成绩。
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成立之初,就把 “薯品汇”作为旗帜品牌打造,并与“滹沱贡薯”“宛福香”“豫道”等品牌有机结合,各品牌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产品质量上,创建绿色种植样板,规范生产流程,完善溯源体系,让消费者看得明白、吃着放心。同时,通过积极向省开放办申报“中国红薯之都”,参加中国农产品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投资1300万建设“中国薯都”文化博物馆,成立“方城县红薯文化研究会”,举办“薯品汇”杯方城县红薯丰收节等一系列行动,提升小史店镇红薯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金融产品助推产业落地生效。红薯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种植、加工、窖藏、销售四个关键环节,为解决参与者的资金问题,薯品汇同方城县信用联社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推出“薯宝贷”专项贷款,按照手续简便、速度快、成本低的要求,给予产业链不同环节30~50万元的流动资金,由薯品汇集中推荐,银行办理,双方协同管理,助力产业链条稳步发展。截止到2021年底,方城农信联社累计发放“薯宝贷”1300万元,农民贷款难得到有效解决,全镇红薯种植面积由2019年的不到300亩跃升到现在的1.5万亩。目前,贷款本金和利息还款及时,不良率为零。
手工作坊实现产业化。薯品汇紧跟市场变化,挖掘红薯传统工艺技术,引导培育手工艺人、致富带头人、村级合作社大力发展手工作坊,沿袭传统制作方法,统一产品标准,通过品牌赋能、订单分享等方式将他们紧密结合。作坊主带领7~8个工人按各自订单,依据“一个不变、两个变”开展生产,即传统工艺的灵魂不能变,改变产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如生产红薯馒头的三醒三酵、馒头成型采用手工揉制等传统工艺不能变,但是在和面环节和蒸制环节可使用现代化设备,生产环境、原材料采购、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等按有关标准执行,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办理相关证件。如今,小史店镇的红薯手工馒头、手工粉条、手工焖子等产品不仅深受周边县城消费者喜爱,还远销郑州北京等地。
销售渠道进一步畅通。薯品汇深入调研,准确找到产品定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渠道代理、集团订单采购、跨境电商销售等方式,使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销量逐年递增。为建立电商销售主渠道、完善供应链配送体系,薯品汇组建郑州营销运营中心,自主开发“中原大集”供应链赋能平台,开通薯品汇淘宝品牌官方店、拼多多旗舰店等线上平台,保持与京东物流、邮政物流、申通快递等机构紧密合作,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时效。通过以上措施,2021年薯品汇全网销售额达7200万元,通过郑欧直通车跨境电商和国际进出口贸易实现年交易额8000万元。
人才优势得到凝合。为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外流、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薯品汇从人才的选、育、用着手,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标准,整合了一批以热心农业的博士、研究生、大学生、致富能手、职业农民、乡贤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通过两栖青年创业计划、公益助岗、技能培训、股权激励的方式留住人才,为红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电商人才培训24期,人数达1000多人。已有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9名南阳籍博士聚集在薯品汇产业园博士工作站,为红薯产业的产业发展、品牌打造、乡村旅游、销售策略、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顶层设计和跟踪指导。
“三产”融合赋能产业振兴
薯品汇坚持走“一产做引导、二产做共享、三产做管控”的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力争让“政府满意、农民满意、商人满意、消费者满意”,最终达到“平台搭起来、客商聚起来、产业带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一产做引导,不和农民“争地”。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是现阶段产业振兴的关键。薯品汇入驻小史店当年,就购买80万元优质脱毒薯苗,免费发放给种植大户和贫困户,并邀请专家实地指导种植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以辐射带动种植为主引导当地百姓种植优质、高价红薯,予以收购,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确保农户增收,原材料质量稳定。
二产做共享,不和商人“争利”。建立共享车间、手工作坊,搭建互联网交易平台,提供品牌共享、订单生产,统一采购、统一检测、统一物流为经营者降低成本。联合河南尚风薯业投资1500万建设淀粉加工车间,有效解决鲜红薯销售难的问题;联合魏庄村以及种植大户规划建设98个红薯窖,解决红薯存放增值的问题;联合陈滹沱村光荣合作社种植200亩滹沱贡薯种植示范田,引导红薯标准化种植增产增收。“共享”思维吸引了200家手工坊、150家电商、30家物流配套商即将入驻,大家相互配和,抱团发展,共同构筑红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发展。
三产做管控,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设品控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对基地种植、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产业观光等环节进行管控;开发“追溯通”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实现产品全程管理;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新产品,让产品在市场中不断更迭;进行品牌整合,优化产品结构,增加薯品汇品牌溢价能力;引进方城县农信联社、方城县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让产业链上的流动资金快速运转……形成竞争有序、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运营机制。
产业的兴旺带动集体经济的壮大,日益富裕的个体和日新月异的硬件设施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舒适的环境。薯品汇的党建引领“5+N”发展模式在小史店镇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其可复制性不断吸引他人前来学习交流,使红薯产业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一支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