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破解“五大难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让美丽乡村成为“诗和远方”
作者:  杨万里

邓州市破解“五大难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让美丽乡村成为“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杨万里 李阳 通讯员 苗一郞

    春日的邓州市腰店镇黑龙社区,绿韵盎然,水韵悠长。

    在社区中心的水塘边,几位村民悠闲地摆桌煮茶聊天。远处,充满乡情乡韵的民宿正在紧张地装修,房后,是排列有序的村屋民居,目之所及,水塘左右亭台楼榭,村民庭院干净整治,整个乡村青翠欲滴、花香四溢,美丽乡村,如一首有着别样韵脚的诗歌,从远方徐徐而来。 

   自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排部署,坚持把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积极发动全民参与,以净打底,以美塑行、以文铸魂,实现了乡村蝶变,为邓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高位全力推动     擦亮农村最美底色

    美丽变革,离不开高位推动。

    自

    



   农户家的院墙上,醒目地写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的标语;村里的公示栏,挂着本月环境卫生红黑榜;户户以门前张贴着“孝老爱亲户”“十佳文明户”标牌为荣……

    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以美丽“塑形”,更要以精神“铸魂”。在邓州市各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文明理念浸润人心。

    全市上下建立了市、乡、村、媒体“四位一体”宣传动员机制,发放《致全市农民朋友的一封信》、《邓州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冬春攻坚行动倡议书》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宣传挂历30万余份,通过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刷写标语以及在各类媒体、自媒体进行宣传等形式,积极引导培育村民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百姓对人居环境改变的内生动力,积极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做法成效,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和文明健康素养,让农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

    在杨营镇白庙村村头,83岁的老人宋金聚正提着垃圾袋向村口的垃圾桶走去。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都是把垃圾扔到家附近的空地上,一到夏天臭气熏天,现在村里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想法和习惯也变了。“再乱扔垃圾都不好意思了,毕竟是咱自己的居住环境,咱不保护谁保护?”老人说,现在只要把家里的垃圾投放到村口的垃圾桶内就行,有专门的保洁员上门收,既方便又整洁。

      破解“五大难题”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绕不开“谁来干、怎么干、钱从哪里来、难事谁来管、成果怎么保”五大难题。邓州市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有解思维,通过“五化”,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首先,“全员化”破解“谁来干”。全市上下除大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外,采取干群联动机制,倡议全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利用周末、节假日回老家带头清宅院、做好“三个一”、当好“四大员”,就是干一件实事,提一条好建议,谋划一项工作,做环境整治的“清洁员”、“宣传员”、“监督员”、“指导员”,迅速掀起了从我做起、建设家园的新高潮。

   同时“网格化”破解“怎么干”。把全市592个行政村划分为3450个网格,由城乡一体环卫队负责常态化保洁、清运工作;组织动员驻村工作队、党员群众代表、公益岗、志愿者等成立乡村专职卫生队,对集镇、村、组边缘地带全域清理、督导,做到全方位整治、不留死角;乡镇综合执法队集中清理解决集镇、主干道沿线的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残垣断壁、违规广告牌等难题。为让网格真正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我们建立了“4+1”督查问责工作机制。“四”,就是市级成立六个督查组、十大工作专班、媒体问政、督查局跟踪督查。全市划分为六个片区,由六个督查组分包,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双交办”;十大专班进行分类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制度,开展清零行动;市融媒体中心每天报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好的做法,对工作排名靠后的乡镇主要领导进行媒体问政;市督查局对六个督查组、十大专班及相关市直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查。“1”,即市纪委监委对工作不力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追责问责。

   通过“多元化”破解“钱从哪里来”。市财政投入资金近1亿元,解决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户厕管护服务问题;采取激励机制,实行“一周一通报、半月一排队一评比”,拿出1200万元,每月200万元,对排序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资金5633万元、农发行贷款项目资金2.6亿元,在邓十线、迎宾线两侧34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进行道路、污水管网、坑塘治理、广场游园、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同时,鼓励乡贤捐款捐物,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全市乡村清理乱搭乱建、塘沟违建、残垣断壁、道路修建、路灯安装等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

   以“专业化”破解“难事谁来办”。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招标凯达环卫公司负责全市26个乡镇(街、区)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和农村户厕管护服务,采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解决了农村户厕改造后期管护服务的难题。由城管局和各乡镇政府每月对公司进行考核并拨付费用;乡镇综合执法队,结合“双占”整治,重点解决集镇乱搭乱建、村庄残垣断壁拆除等重难点工作。

   以“常态化”破解“成果怎么保”,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村民自治,把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户自觉打扫房前房后,不乱倒乱扔污水垃圾,不乱堆乱放柴草农具,实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并采用计分或开展评先活动等办法,激发村民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管理、人人监督、人人享受的良好局面。

          多策多维发力   “秀”出乡村靓丽本色

    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邓州市各乡镇多策并举、多维发力,亮点纷呈,精彩无限,展现出山乡“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靓丽画卷,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十足的底气。

    “以前,每到连阴雨天,村内大多数坑塘积水暴涨,道路、房前屋后到处‘一片汪洋’,出行极不方便。现在在镇上、村里领导的带领下,村里村外的坑塘沟渠修得四通八达,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坑塘积水了。”腰店镇黑龙社区村民王聚强指着村前刚疏通好并且流着清澈丹江水的沟渠对记者说。

     腰店镇以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结合全镇水系沟渠众多,地势低平的实际,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整合资源,调动全域人力、物力、财力,开沟修渠,疏通水利,利用接近支渠的优势引进丹江水,变死水为活水,网状相连,植绿造景,大力开展花园乡村建设。

     白牛镇在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创新工作手法,以“三项举措”凝聚干群合力,坚持整村推进,整乡提升,构建“镇、村、组、户”四级责任体系,聚焦公共场所、镇区、公厕、村庄周围、河道等重点领域,以干渠、周沟、邵营、刘楼等村为重点,着力打造桑白路—腰邓路—干渠循环圈,确保工作走深走实。坚持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牢固树立“农民主体”意识,坚持把群众的参与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关键,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科学设置积分体系,紧盯整治“六乱”开展“六清”目标任务,紧扣庭院卫生、厨房卫生、厕所卫生、门前杂物清理等四个方面工作重点,设置评比内容,让群众明白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同时,实行常态化评比奖惩机制。“从前挣工分、现在挣积分”,“一户一卡”建立积分台账,月评比、季奖惩,农户所得积分与物质奖励、荣誉激励挂钩,积分高的不仅授予“五美庭院”流动红旗,还可以到村“积分超市”兑换毛巾、洗衣液、垃圾桶等日常生活用品,让群众既有荣誉的“面子”,也有实惠的“里子”,真正让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坚持从实督导,从严问责,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成立六个专项督查组,从严从实,逐村打分,半月一考评、每月一排名,以评促干、以评促优。

      “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旧房难舍”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桑庄镇找准问题症结,通过党员带头、干部带动,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让百姓实现了从“旧房难舍”到“安心拆除”的蜕变。该镇认真践行“一份政策”得民心、“一个标准”稳民心、“一本证书”安民心、“一个规划”暖民心的“四个一”标准,把握农户原有权益不变这一关键核心,稳步推进危旧险房安心拆除工作。对闲置畜禽圈舍、残壁断垣、一户多宅、危旧险房等进行全面摸排,坚持村不漏户,精准掌握旧房信息,按照“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应拆尽拆”的原则,建立危旧险房拆除工作台账,做到信息准、底数清、情况明,同时,丰富宣传形式,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相关政策,转变思想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危房、闲置旧房的拆除工作,实现了从“要我拆”到“我要拆”、从“旧房难舍”到“安心拆除”的思想蜕变。拆除时采取“村干部率先拆、党员率先拆、公职人员率先拆、外出乡贤带头拆”的方式,分类施策,从小到大、由户到片、由点扩面、逐户清除。对拆后土地运用,面积不大的零星地块,打造“五小工程”,即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庭院、小景观,;对规模较大的连片土地,采取土地流转、创办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出让土地指标,让村集体获取收益。

    罗庄镇探索实施“户区制”,为人居环境提升改善增效提质。按照村民就近相邻、自愿结合的原则,每10户左右编为一个人居环境整治户区,将全镇划分935个户区。每个户区既依托村民小组,又不局限于村民小组,设户长1名,户长由该户区内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担任,户长带头清理房前屋后卫生,带动周边户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同时,在每个自然村设置区域片长,在村支委统筹下,由村干部、党员担任,对自然村内人居环境进行督促检查,让大家时刻不松劲、学有榜样、追有标兵。

           提升颜值气质  把乡村变成“诗和远方”

    春回大地,万物峥嵘。如今在邓州农村,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域一特色,“昔日臭水塘,今日百花香”的变化已成常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让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更加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小杨营镇伍冢村曾经被人们形容为“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由于这个村庄区位比较偏僻,没有通往其他地方的主干道,发展起来受到多种限制,相应的,人居环境基础也相对较差。

    为解决伍冢村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该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做到“四个结合”,以统一调配机械车辆等方式,对老旧房舍、残垣断壁进行拆除清理,发动群众自制钓竿、细网等工具,对坑塘垃圾进行全面打捞集中清理,同时,整合资源,形成攻坚合力,推动人居环境改善。为确保整治成果,小杨营镇还创新机制,为村民房前屋后栽竹添彩,开展“三学两创一提升”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学文件政策、学标兵模范、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建“四美乡村”示范村和“五美庭院”活动;提升乡村“颜值”,为打造“水清庄稼旺,绿树村边合”,“人闲桂花落,相逢话桑麻”的田园风光打下基础。

     如今,一幢幢整洁干净的房屋、一座座花香怡人的庭院、一条条笔直的通天大道,映衬着清澈池塘里泛着的涟漪,竹林摇曳中闲话的村民……好像每个角落都是一道精致的村居风景。伍冢村的老人们说,村里变化太大了,他们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家乡原来一点儿不比城市差。

    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情风韵显出来,乡风文明升上来,农村也可以成为“诗和远方”。

     在小杨营镇文昌村,只见道路整治干净,车辆停放有序、路灯排列有序、垃圾清理及时,村内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们的‘打卡点’,茶余饭后,老人在这里晒太阳,孩子们在这儿玩耍,人们聚集在这儿聊天、跳广场舞,其乐融融。

     “环境变好后,我们的日子更舒坦了。”村民张桂荣说,现在他们村庄变得让人都不敢认了,推窗见绿,起步闻香,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现在男娃们娶媳妇都不用费劲了,村里环境像城市一样,姑娘们来了都不愿走了。

    村容村貌变美了,也带动了村民打造“美丽庭院”的积极性。腰店镇赵楼村村民张海俊说,现在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要把院子收拾得干净整齐,给门前的小花园浇浇水,摆弄摆弄房后的小菜园,吃完饭还能到附近的小游园散散步,幸福指数有了大幅提升。

     山水常青,人居和谐,幸福小康,盛世景明。邓州市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自我加压,奋勇争先,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第一轮县市区评比中,取得了全省前20名的好成绩,凭借乡村颜值和实力,让不断“蝶变”的美丽村庄真正成为了百姓的幸福家园。

     对此,邓州市副市长说,下一步,



      春意渐浓,春来正促,相信在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邓州将以更加铿锵的脚步走出更加自信和坚定的足音,让大美乡村在邓州大地上依次款款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