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深读版) 描摹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我市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探析
作者:  段平

  描摹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我市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探析


  本报记者段平


  古朴典雅的民居分布整齐,绿树掩映下的庭院秀美洁净,一条条硬化的乡村小路蜿蜒而去……仲春时节,走进邓州市刘集镇王赵坡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娴静舒适的田园美景图。一场以“五美庭院”创建工作为抓手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刘集镇全面铺开,通过家家小庭院的优美,带动村村大环境的改善,使乡村“颜值”越来越高。让建筑“再生”,让乡村“复活”,这是南阳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生动缩影。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去年以来,一场着眼于使广大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南阳全面启动,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强力推进,迸发出活力,催生了巨变,广袤农村渐次呈现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气象。


  层层齐推动 才有大力度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南召县南河店镇龙王庙村村民李世禄的家中,院内洁净整齐,舒适雅致。“十里八乡都说俺村环境美如画,比城里住着舒服,俺村儿上每年都评选文明户,家家铆着劲比呢,把自己家庭院内外拾掇得整洁、美观,自己住着也舒服、得劲!”李世禄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南召县号召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带头干、当示范;同时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在南河店镇郭营村,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村民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对村庄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清洁治理,“抱团”打扮自己的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点多面广,离不开多方参与。我市各地积极创新机制,政府、社会、群众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和顽疾,我市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施六大行动”为主题,集中开展整治攻坚,彻底扭转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局面,使广大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高位推动。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着力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指挥调度。各县市区和乡镇也相继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动员会,为打好集中整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领导保障。


  快速行动。迅速制定《南阳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冬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六大行动”为载体(“六大行动”,即实施农村清洁行动,抓“六清”治“六乱”;实施农村户厕改造行动,保数量提质量;实施千村万塘综合整治行动,修生态增颜值;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强监管重利用;实施村庄绿化行动,绿田园美乡村;实施村庄亮化行动,亮农村暖民心),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集中一切人力物力,重抓重推集中整治行动。


  创新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机制的通知》,采取超常规举措,着力提升工作水平。将全域党建理念植入集中整治攻坚战中,县、乡两级工作专班普遍建立集中整治攻坚行动联合党组织,各村分别建立集中整治攻坚行动临时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同频共振。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市级领导分包县市区、联系一个乡镇解剖“麻雀”责任制,县级领导资源、人力资源、执法资源全部下沉到乡、村、组,乡、村干部深入结对帮扶村和联系户,实现人员、任务、责任、工作落地落细。实行集中整治行动与专项重点工作联动、集中整治与脱贫攻坚后评估工作联动、集中整治与文明城市创建联动、集中整治与作风建设联动,以作风纪律大转变促进集中整治工作大提升。


  至目前,我市日均出动党员干部、保洁人员、志愿者、农民群众达11余万人次,车辆1.6万余台次,掀起了推进集中整治行动的新高潮。


  下足真功夫 才有好成效


  村村优美、家家整洁、处处和谐……这是西峡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呈现出的新气象。


  在丁河镇大沟村,村民坚持一天一清扫、一周一评比,每周在村里确定几户进行观摩,激发村民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实行责任制管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包街包巷,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到人。


  在回车镇黄沟村,村民们以门前悬挂的文明卫生模范户为荣。该村一月一评“文明卫生模范户”、一季度一评“文明卫生模范组”,本村护林员、公益岗、保洁员、护路员等党员和群众每天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成员的带领下,清理群众房前屋后柴草杂物、积存垃圾等,形成了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西峡县通过建立镇、村、组、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坚持“定网格、定岗位、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领导干部分包,全面负责辖区秸秆禁烧、村庄保洁、河道保洁等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县16个乡镇建成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探索“党员+帮扶”“合作社+帮扶”模式,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由“一片美”向“全域美”转变,使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火热推动下,我市通过对农村环境“洗脸”、农民素质“洗礼”、乡村经济“洗牌”,让每个村民拥有那份“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悠然自得,在辽阔的大地上擎起了美丽乡村的旗帜。


  邓州市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集中整治冬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督查方案,坚持市场运作,有效破解垃圾治理难题。邓州市财政每年拿出87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全市26个乡镇(街、区)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等业务,全部交给专业环卫公司负责,实现科学化市场运作,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垃圾“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


  方城县把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作为县、乡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全县569个行政村划分为191个重点提升村和378个综合治理村,重点村率先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综合治理村重点围绕“六清”“六乱”开展综合整治。


  淅川县在巩固、拓展、深化“清三堆、建三园”(清粪堆、柴堆、土堆,建菜园、花园、果园)“清四乱、靓家园”活动的基础上,积极与“四城联创”、造林绿化和产业发展等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督导考评机制“四大机制”,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扎实开展。


  …………


  聚焦整治任务、聚焦问题整改。我市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国省县道、村内主干道、河塘沟渠沿岸、房前屋后等区域为重点,统筹兼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域秸秆禁烧,全力提升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据不完全统计,自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清理陈年垃圾堆26230处、坑塘2561个,整治乱搭乱建73128处、空心院17025个,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


  管护更高效 才能见长效


  乡村是中国的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心驰神往的记忆。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福祉、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内乡县吴垭石头村因极其罕见的石头古民居建筑群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多,吴垭石头村也面临着“白色污染”和生活垃圾的困扰,不过如今这些问题已经纷纷得到解决,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这里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处处展现着美丽宜人的旅游生态画面。


  “我们吴垭石头村作为国家级景观村落,现在已成为民俗集群旅游项目开发基地,以前这里的环境卫生比较差,自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这里‘白色垃圾’不见了,杂草也清理了,人们的卫生健康意识也提高了。”吴垭石头村村民王保娜说。


  整治不易,保持更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点多、面广、线长,需要管理、督查、考评等机制不断创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省市部署,闻令而动,加压推进,迅速掀起整治热潮。但仍存在推进不平衡、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例如平原农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废弃物较多、整治任务重的乡村相对滞后,个别地方认识不足、思想麻痹、时有反弹等等。


  避免一阵风、一刀切,建立长效机制成共识。我市通过建立常态保洁制、网络管理机制和督查推进机制,在全市农村构建起“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使县、乡、村、组网格化管理落细落地,推动环境整治由“一时净”向“长期美”转变。各县市区分为东中西三片,持续暗访督导,每月排名排队;对整治不力的负面典型进行曝光,警示警醒,加压加责,督促整改,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惠及千家万户、庞大复杂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只有全市党员干部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共同参与、共同治理,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才能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只有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人人爱环境、户户比清洁”的氛围才会越来越浓。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进的号角已然吹响,合着时代的脉动,古诗里的田园牧歌渐行渐近,与现代化的便捷生活相辉映,绘就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靓丽新风景。

4.jpg

邓州市美丽乡村杏山旅游管理区韩营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313143610.jpg

西峡县丁河镇道路洁净、环境靓丽。


微信图片_20220313145349.jpg


新野县城郊乡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后,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5.jpg

方城县拐河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

6.jpg

方城县拐河镇开展“五美庭院”评选活动,将荣誉送到居民家中。

                摄影:本报记者段平 通讯员赵行舟  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