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崛起势如虹
——龙头企业与县域经济携手并进的内乡实践
本报记者 张明亮 陈琰炜 赵倩
牧原,从22头猪起步;内乡,曾是宛西洼地。两者协力、相互成就,将会演绎怎样的传奇?
牧原根植内乡,得益于家乡发展环境的风调雨顺。内乡倾全县之力,不断强化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助推牧原做大做强。在家乡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牧原总资产超2000亿元、子公司遍布全国24个省(区)、奋力挺进全球行业龙头。
内乡洼地崛起,离不开牧原这个强劲有力的火车头。牧原把全产业链上的项目在内乡链条式布局,食品产业园、农牧装备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高水平“牧原系”企业集群遍地开花,有力助推内乡综合实力从全市第三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
“服务牧原、发展内乡;发展牧原、成就内乡。”牧原与内乡深度融合、共进共赢,双双树起了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新标杆。
服务一个产业项目(小标题)
大地回春,生机勃发。
在余关镇大花岭村一处开阔地带,占地2800余亩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让人大开眼界。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塔吊林立、施工正酣。工地上,“企业有需要,我们马上到,企业有期盼,我们马上办”的横幅与建筑交相辉映,奏响一曲发展赞歌。
综合体项目从定址到完成土地流转、地面附着物清理,再到全线开工仅用6天时间,刷新了支持项目建设的“内乡速度”!为保证该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内乡县成立专班,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建设过程中,更是积极提供“保姆式”服务,部门联动,解决项目建设中各种难题,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是全球首个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和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肉食产业综合体。该项目成功突破三个极限,引领生猪养殖行业发展。
——突破养殖密度极限。“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平房猪舍需要占地300余亩,楼房猪舍每栋6层楼房,只需占地15亩,节约了大量土地及不可再生资源。15亩的土地上每年出栏10万头生猪,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增长3倍以上,突破全球生猪单体养殖规模极限!”牧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突破物流成本极限。综合体中心位置是年供72万吨的智能供料中心,每天需要原粮3000吨左右,通过和涵盖公路港、铁路港、农牧装备园的牧原智慧物流园形成联动效应,实现“原粮进入,高品质猪肉食品产出”。
——突破产出效率极限。综合体整合生猪产业链上的所有资源,搭建全国全球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息长入,年出栏生猪可达210万头,年屠宰生猪和肉食加工210万头,极大地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效率。
与传统养猪行业给人们留下的“脏、乱、差、臭”印象不同,“智能、干净”是记者在综合体最大的感受。通过VR眼镜可以看到,楼房猪舍里干净卫生,一头头茁壮成长的母猪、育肥猪,在专业化、现代化的舒适环境中安逸成长。巨型机器人智能供应生猪饲料、智能巡检机器、板下清粪机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牧原将智能化设备充分运用到产业综合体中,用科技赋能养猪产业,使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出栏,全在一栋楼房猪舍里完成,打造了可复制的工业化养猪“牧原模式”。
壮大一个龙头企业(小标题)
2022年,牧原集团喜报接连不断、发展势头强劲:
1月,牧原与双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生猪点对点直供,双汇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天24小时、优先收购牧原直供生猪,通过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实现互利共赢;
2月,牧原与农行河南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农行2021年向牧原集团提供110亿元的授信额度正式生效;
3月,全市肉食品加工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市肉食品加工产业链工作推进会在牧原集团举行,联盟企业将以会长单位牧原集团为引领,互利合作,抱团取暖,推动肉食品加工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蓄一池好水,养一池好鱼。牧原集团的裂变发展得益于内乡县优渥的发展土壤。为更好地服务牧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该县成立“支持牧原集团发展指挥部”,全程服务牧原项目建设。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产业生态不断优化。2016年,内乡先期建设了农牧装备孵化园,吸引十余家农牧装备制造类企业入驻。园区由政府、平台、公司共同融资建设,企业轻资产入驻,牧原公司对入驻企业进行订单扶持,入驻企业凭订单可到县农商银行申请贷款,政府依据亩均税收情况对入驻企业进行租金奖励。几年时间,已孵化出寅兴牧业和恒辉实业两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牧装备企业,并配套建设了寅兴装配式建筑新材料产业园、恒辉产业园和农牧装备产业园等3个专项园区。
为更好服务大批供应链企业,内乡和牧原又全力建设“生猪产业链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稳健完整的生猪产业生态圈,进一步降低供应链企业成本,抵御市场风险,强化全县生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牧原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劲支撑。
2016年至2021年,牧原集团生猪出栏量年均增幅高达72%,2021年的出栏量更是较2020年翻番,生猪出栏量居全国第一。
除了做大做强生猪养殖,牧原致力于完善和发展生猪产业生态圈,投资20亿元的牧原国际食品城、投资30亿元的牧原智慧物流园以及数个大型饲料加工厂等遍地开花,数十个项目在内乡形成了“牧原系”,支撑牧原成为全国农牧行业第一的现代化养殖集团企业。
成就一个经济强县(小标题)
“支持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打造一个链条,崛起一个园区”,按照这个产业生态思路,内乡将政企合作持续纵深推进,做大做长做粗了牧原产业链条,激活了县域经济。
如今在内乡,“牧原系”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企业集群落地开花,与县域经济发展深度契合。超过3000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在内乡注册、登记、结算和纳税,初步形成了政府营造低成本营商环境、核心企业多元赋能、产业生态共生共荣的生动局面。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政府的强力支持,呈几何倍增。而企业的强劲带动,更使内乡如虎添翼,增添了跨越发展的底气。
与牧原的发展共进,内乡的“巨变”体现在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上:2021年,国民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居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且位居第一。与牧原上市前的2013年相比,GDP从124.4亿元增至292.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从5亿元增至16.3亿元。
内乡,这个曾经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宛西洼地,已实现弯道超车,站稳全市第一方阵,并蓄势竞发争当区域发展领跑者。
内乡和牧原共进共赢的路径背后,是地方党委、政府敢立时代潮头,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龙头企业与县域深度融合的责任和作为;是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彰显社会价值、助力地方发展的担当和反哺。
近年来,内乡聚焦“勇当区域发展领跑者、跨入全省20强、接近全国百强县门槛”的奋斗目标,坚持推进优势产业在地化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实施重大基础能力全面提升,打造金融高地、教育高地,实施数字赋能,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夯实县域经济成高原底盘,在抢抓机遇、创新实践中,能源供给优势、交通物流优势、金融服务优势、政务服务优势等不断凸显,成为强大而且持久的发展动能和核心竞争力。
面对向区域发展领跑者进军冲刺的新征程,该县路径十分明晰:
——加速推动新型城镇化步伐,持续抓好产业发展、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通过打造区域性教育高地路径驱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速;
——强化优质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和招商工作,围绕牧原、仙鹤、金冠、飞龙等核心企业,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打造专业园区平台,增强核心企业供应链落地见效,提升县域规上工业总量和税收总量;
——以2×100万千瓦电厂和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增量配网建设为支撑,强化工业用电和供气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农牧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工业总量;
——以数字化驱动做强供应链金融业务,持续用力,实现数据驱动的供应链金融在县域做大做强,提升县域金融总量;
——加快形成物流仓配比较优势,高效推进牧原智慧物流园和煤贸物流园两个优质物流园项目建设,以及牧原网络货运平台建设,在做大物流总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改善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随着内乡县域经济和牧原集团的融合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一个更加壮大的牧原和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内乡,正昂首前行、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