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系列评论4
数字赋能添双翼
本报评论员
数字大潮奔涌而至,数字赋能已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时期,我市提出要以智慧南阳和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技术变革、业务变革、服务变革,为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插上数字翅膀。
群众需求,是党和政府的最大追求。通过数字赋能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旨在提高政务服务的标准化智能化便民化水平,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让他们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面对惊涛拍岸的数字大潮,一些刚刚跳进潮水的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赋能是一道必答题。目前,我市数字政府建设严重滞后,部门之间横向数据壁垒没有打通,纵向审管衔接不畅,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涉及的网上系统平台,还没完全实现自动获取、自动共享信息,电子签章、电子证照推广应用覆盖不全,严重制约我市营商环境数字化步伐。
慢进是退;不进,就会被时代抛弃。实现奋力赶超,必须加强数字南阳顶层设计。目前,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5)》已经出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抓落实。特别是要聚焦今年的建设计划,加快全光网南阳、无线南阳、大数据中心、城市驾驶舱、企业云、政务云、民生云等重点项目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明显突破。
数字赋能,关键是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融合,必须坚决打破数据壁垒。把数字技术比作一条河流,如果各个节点时常处于堵塞、拥堵甚至关闭状态,“输不进”“流不出”,形成一个个“数据小孤岛”,那么“一网通办”就无法实现,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便无从谈起。
增进人民福祉是数字赋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必须完善政务服务载体。要扩大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加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统筹用好“宛快办”APP和“豫事办分厅”,加快推广电子证照,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方式,推动政务服务从“程序化”向“便利化”转变,让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自助办”“掌上办”。 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以此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数字赋能,还要打好融合发展的主动仗。数字经济既能够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又能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我们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老工业”展现“新气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展望数字赋能的广袤未来,只要全市上下加力推进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再接再厉、争先进位,就一定能奋力实现优化营商环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