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渠首满城春 (或:文明风吹满城春) ——淅川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侧记
作者:   特约记者 杨振辉

绿染渠首满城春
(或:文明风吹满城春)
——淅川县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侧记
   
特约记者  杨振辉
“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淅川县以独特魅力,斩获一张张绿色名片、赢得一个个“国字号”招牌。
绿色,是淅川最动人的底色,也是淅川发展的优势所在。
抓住优势,奋力崛起。“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富集、空气清新、水质清澈、四季温润的比较优势,我们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拓展、充实文明城市的内涵,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之路。”中共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优化环境,让城乡更宜居
淅川,因水得名,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环境改善,把水治好是根本。淅川全力实施“五水共治”,对境内丹江、老鹳河、淇河、滔河、刁河等89条河道落实“河长制”,党委、政府“一把手”挂帅,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丹江口水库是北方人民的“大水缸”,为让水质更清,淅川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00家养殖场、100多个养殖户,综合损失8亿多元。
收入减少了,开支却增大。淅川不断强化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多元在15个库区乡镇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率先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组合拳”精准发力,水环境持续改善。丹江口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其中,流入干渠一类水质比重,已从7年前的21.6%提升至当前的82.2%以上,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标且持续向好。
一库清水清洌可鉴,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我们还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工地扬尘、工矿企业、燃煤散烧等大气污染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PM10和PM2.5在线监测数据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六年超出市定目标任务,特别是2021年优良天数达到310天,超出市定目标值58天,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淅川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章笑介绍。如今的淅川,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天更蓝,空气也更新鲜了。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既要抓好环境治理,厚植生态优势,也要建设宜居城乡,让居民在碧水青山中呼吸新鲜空气,舒适惬意居住,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淅川县长王兴勇说。
在城区,强力推进“城区添绿、通道联绿、水系扩绿、坡体披绿、社区增绿”等绿化提升工程。5年来,累计投入3.56亿元增加城市绿地,中心城市绿化面积达到761.64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89平方米,城市绿化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与此同时,坚持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并重,倾力推进北区新城开发建设,努力扮靓扮美淅川。
在乡村,以产业为支撑,发展软籽石榴、杏李、大樱桃等生态林果30余万亩,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成武店、柴沟等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成张河、下湾等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万余农民吃上“生态饭”,住上“花园房”;在环库周10个乡镇建设水源涵养林20万亩,建成中线工程主干渠生态保护林带3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18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143.9万亩,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开展,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实施,使城市变花园,乡村变景点。2019年,淅川县被授予“省级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淅川居民享受着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绿色福利。
 
内外兼修,让城市更靓丽
公共服务功能,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根基。
“夯实‘根基’,才能提升城市品味和承载力。”县长王兴勇介绍,近年来,淅川县累计投入4600万元,对人民路、丹阳路等实施路面改造、沿街立面改造等项目;打通外贸路等一批断头路,扩建上九路,使城区交通停更通畅;建设公厕90多座,投用33座垃圾中转站和环卫驿站;划设近万个停车位、2000余处非机动车停车区,新建中小型停车场20余个;对扬帆市场、供销商贸城等四个专业市场提质改造,规范经营秩序,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绿起来,颜值才能靓起来!淅川还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文明城市创建“加码”。投资 2.46 亿元,完成鹳河东岸、东滨河路南延、东环路三大绿化工程和人防广场、崇德公园、怡心苑、党建公园等公园项目,打造绿色景观,提升生态形象;投入资金1亿余元,对背街小巷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通过改造主题文化墙、建设游园广场等举措,高标准打造了春风、丹阳、冬青等近20个精品社区;全面规范七小行业,综合整治城区150多座老旧楼院,让城市面貌更靓丽,让群众生活更舒心。
增“颜值”有“面子”,添“气质”有“里子”。淅川县还通过有效城市治理,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营造干净清爽的城市环境,全面推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环卫管理体制,实现建成区内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等环卫工作全覆盖;建立智慧环卫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基础设施运作、保洁作业、垃圾处理等环卫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
  创造整洁有序的居家环境,建立“街道主管、社区自治、物业负责、执法保障”的综合治理机制,聚焦社区各个点位,深入开展社区“十大顽疾”整治。针对老旧小区无人管、无从管、无法管问题,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物业(准物业)全覆盖。建立“居民提、业委会查、社区评、镇街核、主管部门考”的五方综合考评机制,对无物业、无业委会自治管理的小区宿舍,按照“有机构、有场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机制”工作要求,以落实“保洁、保安、保序、保养”为基本原则,实现城区物业(准物业)全覆盖。
城市需要“地标”大门面,也需要沿街商铺“小门面”。淅川县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并组织交警、城管、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和相关街道社区,联合整治市容秩序,使街道畅通有序,商铺规范经营,一大批示范街、示范商户成为城市街头的文明自觉践行者。
城市的本质,在于“诗意地栖居”。为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淅川大力推进书香城市建设,整合社会及公共服务资源,在社区、酒店、商铺等场所空闲角落铺设读书阵地,打造十余处主题街巷、公园读书角、书香门店等,确保读书有场地;为满足不同群众的阅读需求,每年采购一批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创业致富、环保宣教等方面的书籍,开展图书下乡巡展、借阅服务活动,确保读物多样性。目前,全县15个乡镇46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镇村全覆盖。 
每天傍晚,在楚都、丹阳、崇德、怡心园、党建等城区公园内,市民们阅读、散步、骑行、打太极拳;每逢周末,在风景宜人的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凤凰山、猴山、上寺省级森林公园,居民们走出家门在城市中拥抱大自然。
 
人人参与 让绿色更持久
绿色,是淅川的发展底色;文明,是城市的内在灵魂。它离不开一座城市的努力,更离不开全民的幸福接力。
——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活动,以“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为主要内容,从激活细胞入手,落细落小,每年评出一批最美生态护林员、最美保洁员等,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的表彰,以典型为范,向先进看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生态环保理念入脑入心,让绿色文明成为新风尚。
——全域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建立信用评价机制,树立标准线、织密评议网、把好公正关,对每一位居民的道德品行进行积分、给每一个人的低碳环保行为进行量化,让无形的道德可量化、可触摸;健全道德激励机制,将善行“量化存储”,让美德“保值增值”,依量化积分兑换奖品,使“好人”有“好报”。
——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社区,参与社情民意摸排、矛盾纠纷调解、园林公园绿化、低碳环保生活普及等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各部门党员干部以不同的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文明创建承担重任,做好带头作用。
——开展“红马甲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县127个支志愿者服务队,12万名志愿者,积极投身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文明社区创建、绿化净化美化家园等工作,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播文明、改变城市,也带动着更多的人为城市添绿、为家园增色、为社会献爱。
——举办“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全民龙舟大赛”等系列大型赛事,传递大众体育精神,激发市民参与热情。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在参与中摒弃陈规陋习,优化生活方式,鼓励绿色低碳,倡导健康文明。
一言一行见文明、点滴善举见精神。
今天的淅川,随手丢垃圾的人少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多了;闯红灯、乱穿马路的人少了,穿着红马甲的交通引导员多了;公交车上抢座位的人少了,为老弱病残者让座的热心人多了…… 从城市到乡村,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市民,每一张笑脸、每一次礼让、每一条建议、每一份支持……都传递了社会文明新风尚。
文明之风劲吹,先进典型喷涌。贾晓玉、刘新军、杨明等“托举三兄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环保少年张晓茹被评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独臂护水老人李进群等被评为河南好人,绿色产业带头人陆锡芳等9余人被评为“南阳道德模范”,生态护林员石俊霞、靳银成等100余人被评为“最美淅川人”……
“文明没有终点,我们将坚持‘全域创建’理念,做到常态长效、持久文明,在文明实践中继续前进。”周大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