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春节故事:无影灯下的生死较量
作者:  陈丹丹

不一样的春节故事:无影灯下的生死较量


全媒体记者 陈丹丹 韩冰

有这样一个行业,全年不能休息,随时敞开大门!
有这样一群人,24小时待命,电话就是冲锋号!
只因为,疾病无假期,生死不能等!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南阳医专一附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外监护室、综合重症医学科(ICU)始终满负荷运转,并承担27例心内介入手术,7例主动脉夹层手术,两例ECMO、三例IABP支持治疗的重症患者......
短短7天,他们从生死线上“拽回”了近50名急危重症患者。
其中,有突发重症爆发性心肌炎的花季少女,有即将抱上孙子却因主动脉夹层命悬一线的准奶奶,有因消化道大出血差点和家人“永别”的壮年小伙,有持续高血压却坚持不吃药而突发心肌梗死的中年大叔,还有重症胰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
2月7日,记者走进医专一附院,聆听这些英勇无畏的白衣战士讲述一场场生死之战背后的故事。

他们,7天收治41位重症患者
“7天,我们监护室25张床位陆续接收了41位重症患者,做了27例心内介入手术。”2月7日上午,南阳医专一附院院长助理、冠心病监护室主任张鸥说起最近的工作,不由感叹,从未在春节如此忙碌。
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治疗,病情逐步得到了控制。现在,监护室里那位依靠ECMO支持治疗的小姑娘小玲(化名)是她最为关注的患者。
小玲是一位17岁的花季少女,因病毒感染,突发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生命垂危,被送进南阳医专一附院冠心病监护室,成为监护室最年轻的患者。
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的一种极危险类型,病情进展迅速,常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或)心力衰竭,病死率高达50%。
小玲入院后,张鸥带领医护人员迅速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但全力抢救仍然不能阻止病情的迅速恶化,小玲的心肺功能已经难以支撑她的生命。经过充分论证,并征得小玲父母同意后,张鸥决定启用ECMO替代病人的心肺功能。
ECMO俗称“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后,随着血液从小玲的体内流入ECMO机内,小玲的心脏暂时停止了工作,她的心肺功能没有继续恶化,病情趋于平稳。
“我们希望她的心脏功能通过这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能尽快恢复,早日脱离ECMO,走出监护室。”张鸥说。

他们,6天做了7台主动脉夹层手术
2022年的春节,是南阳医专一附院“心外团队”最繁忙的一年。
“这个春节,我们6天做了7台主动脉夹层手术。”据心外监护室主任彭冉介绍,主动脉夹层起病急、死亡率高。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主任胡振东的带领下,今年春节的第一台主动脉夹层手术从大年初一上午8点开始,做到下午近6点。随后几天,接二连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被送到医院。南阳医专一附院“心外团队”也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中把患者的生命夺了回来。
初四深夜,彭冉才做完手术下班到家,还没来得及上床睡觉,就接到医院的电话,有一位62岁女性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生命垂危,正从基层医院送往医专一附院,他立即返回到医院。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因心包积血,已经丧失意识。早已做好准备的“心外团队”首先为患者进行心包穿刺,待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后,连夜在手术室实施开胸手术,直至上午9点左右手术结束。
连续36小时,他们几乎未合眼,共做了3台主动脉夹层手术。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忘记了疲惫,忘记了等待他们归家的亲人,忘记了阖家欢乐的团圆饭;只记得分秒必争的紧张,只记得患者家属期盼的眼神,只记得把患者拉回生死线的喜悦。
看,监护病房内,手术台上,一次次紧锣密鼓的准备,一场场争分夺秒的冲锋,一个个守护病人的不眠夜......
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终于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生命保卫战的胜利!
他们,只是春节假期期间,全市坚守岗位医务人员的缩影。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最平淡的坚守和不忘初心的责任,共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感谢亲爱的医务工作者!致敬可爱的白衣天使!

张鸥和心外中心副主任周家旺沟通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情况.jpg

南阳医专一附院院长助理、冠心病监护室主任张鸥(右)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微信图片_20220208150043.jpg

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各项身体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