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石头山上绿生金
作者:  申东

石头山上绿生金

特约记者 申东 杨振辉  通讯员 葛玉顶

        穿上厚棉袄,牵着骡子,驮上苗木和工具,爬向村后的石头山……2月8日,晨曦微露,淅川县大石桥乡茅坪村的造林队员们已经在寒风忙碌了起来。

        虽值新春佳节,但茅坪村的山头上依旧人头攒动,远远望去,造林队员们在满是石头的荒山脚下“之”字形排开,正手手相传,一点一点地将树苗、土、水等送到山顶。

        “咱们这儿冬季气候温润,雨水多,种的树发芽率高,成活率也高,这个好时机必须得抓紧。”淅川县大石桥乡林站站长杜廷玲说道。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河南省淅川县,曾有着河南省面积最大的石漠化山地,石漠化面积高达120余万亩。“过去,这里是九分石头一分土,连绵大山光秃秃,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杜廷玲说。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层薄、土壤保水能力差、岩石漏水性强,一旦出现强降雨,泥沙就会伴着各类物质随雨水直接流入丹江口水库,威胁水体安全。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的滋润北方,淅川以科学绿化为遵循,突出荒山造林、产业造林、森林乡村、生态修复四个重点,把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推向市场,林业部门统一标准,乡镇配合流转土地,企业、大户和专业队包栽包管包活,政府组织验收,县财政给予奖补,激活社会造林动能,全面向石漠化治理开战。

        但跟其他地方相比,种树在淅川绝非易事。“漫山遍野的石头无路可走,得肩扛人抬,一棵棵树苗往上搬;石山缺土,要从外地运土,一袋一袋往山上挑;水土流失严重,只能靠石头围堰,铺上塑料布,从山下分级提灌储水。一天下来,哪怕这寒冬腊月,队员们的衣服都能被汗水湿透。”杜廷玲说道。

        但困难从来吓不倒英雄汉,为了提高了石漠化土地树苗的存活率,淅川的造林员们还创造性地发明了“酒瓶滴灌”浇水法:为每一棵树浇透后,把一个装满水的酒瓶倒插在树根旁的土壤里,让水慢慢渗入地下,在石与石的夹缝中为树苗谋得生机。

         据统计,近年来,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连年稳居全省县级造林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45.3%,53.2万亩荒山重披绿装。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在变好。淅川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定洲介绍,今年县里还要发展蜂糖李等高附加值的林果,在绿化荒山的同时带动乡村振兴。

        “上山造林,一天能挣个100来块钱,将来蜂糖李成熟了,一斤又能卖十几块,不仅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有保障,咱们老百姓也能卖林果挣大钱,日子咋能不美!”村民史常纪开心地说道。

        站在茅坪村造林点远眺,眼下,是忙碌的造林人,远处,是漫山遍野的树苗接天地、连碧水。史常纪一边抡着铁镐,一边说道,“政策好,咱也得更努力。今年我要再加把劲,再多种活它个2000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