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
赵长春
亲戚得走。走出亲情。
初一到十五,走亲戚的时机。有的老亲旧眷,不怕得罪也不会得罪,可以走到二月二。
俗语初二走舅家,其实是闺女回娘家的另一说法。年内新婚的,新女婿到丈母娘家叫“当新客”。初二中午,娘家要“待新客”,女婿光景一次:坐主位,娘家舅陪,姑父陪,兄弟陪,连襟陪,等等。娘家姑父陪新女婿,叫“老客陪新客”。这个中午,要好好喝酒,特别是新客,接受一拨拨敬酒。这个时候,当闺女的别拦;不然,娘家人会说你刚结婚就忘本了,就给婆家一事了。特别是娘家嫂子给包的辣椒饺子,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当闺女的更别心疼女婿,嫂子们的话头可是比动手脚严重……吃罢喝罢,回敬,表态:要好好过日子。云云。再以后,有孩子了,孩子大了,就可以带上年礼,替父母看姥爷娘舅了。
回娘家,带礼厚薄不论,忌单,两样或者四样,叫两色礼、四色礼。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哪怕一个果盒、一把葱,也是两色。
走其他亲戚,讲究就没有那么多了。人到礼到,人不到礼到也可以。老亲戚,如姑奶家,娘家侄孙、孙女一起去,一家来两个,就是七八个人,轰轰烈烈,自行车叮叮当当,涌进院子,热热闹闹。当姑奶的早早准备好了压岁钱,五毛一个五毛一个地发……娘家来人了呀!
——是的,我说的还是过去的故事。那时候走亲戚也叫串亲戚,果盒拿上,送到舅家;第二天,舅家拿上果盒,送到了表叔家……如此混搭配送的过程中,果盒传来串去,甚至于又回来了,哗哗响,此时名曰“转向礼”,转回来了,还叫“转响礼”,转得发响了,果子已经碎了,不能再出手了。
村上一有心人,某年春节,在果盒底下描一记号,到了正月初九,果盒又进了家门,不住哈哈大笑,让亲戚莫名其妙,看着果盒发愣。
就说说果盒吧:长方形,上压一红色油纸,印着“福”“春”字样和生产厂家,既是装饰品,又是广告;外扎纸经子,十字捆,四道;包裹着油炸的果子、蜜角、小饼干,等等。
那时候走亲戚,最起码得有这样一个果盒。用包袱裹好,步行掂着,或者挂在自行车把上。那时候风大雪大,摔了跟头,也就摔了果盒,漏出的果子就甜嘴了,天知地知。故乡袁店河有这样一个版本的故事到处流传:有个当舅的在初四来到外甥家,把一个果盒给其妹看,里面是河光石,就是河水冲刷的鹅卵石。原来外甥路上贪吃,吃了果子,就在河上装进了果子大小的石片,送进舅家,不待妗子接礼,直接放在堂屋条案上的果盒堆里,想蒙混过关,不料,哪个妗子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那时候走亲戚真是走,步行的多,条件好的骑车。初二到初六,走亲戚的正日子,大路,小路,田间,都是南来北往的人。小孩子最欢,为的是压岁钱。不多,块儿八毛,那时候就是大钱,回来路上,买甘蔗、花喜团,可以自己做下小主。回家,父母会问,吃了几碗菜,抓了几毛钱。孩子报菜名,酸辣白菜,菠菜豆腐,萝卜炒肉,鸡块,莲菜丸子,粉条肉末……超过了六碗,爹妈话夸:你妗子还怪敬你哩;要是只报四碗菜,爹妈嘴边的话就出来了,你妗子这个老尖刀,抠!
走亲戚,最喜欢天好,无风,远处见山,近处过水,头顶柳芽冒,脚下麦芽青。路不远的话,走着玩着,巧的话,撵一会儿沟边跑出的兔子,果盒拍打着屁股,是一次小远足。那时候,对联都是手写,看看亲戚家所在村子的对联,也可享受。
故乡有一俗语:一辈亲戚,二辈老表,三辈了了。话糙理不糙,亲戚走着丢着,老亲戚断了,新亲戚成了。要是亲戚一直走下去,大家论起来,可能都是亲戚。譬如一道伤脑筋的转弯题:你的爸爸的姑姑的堂弟的表舅向你姑奶的弟弟的孙子媳妇叫什么?你慢慢动脑吧,如果不想继续往下看的话。
走亲戚中,确实有礼到人不到的情形。村中一老者,无后,逢初二,必委托同宗子侄带上自己的一份心意送到娘舅家。老人说,我无后,有舅家;我在,就得拜舅;走不动了,礼数得到,得讲礼仪。老人就这样坚持,直到去世。殡时,舅家晚辈来了不少,行跪拜礼。
亲戚,就是这样走的。
亲戚,就得这样走下去。走动走动,走的过程中,关系联动润滑。即便多年后,偶然一串,哦,得叫你老表叔!一下子热络起来。
走亲戚吧,放下忙的理由,关闭电脑,撂下手机,走起!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年 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