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老课本,解读元旦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春节,古时称元旦
作者:  王平

翻开老课本,解读元旦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春节,古时称元旦

本报记者 王平

         

    春节将至,而在古代的这个时候,人们会说“元旦将至”。 因为在古代,元旦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

元旦一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晋书》,通常是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我国古代实行农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1911年后实行公历纪年,将公历1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今天,我们就从博物馆收藏的一册清代课本说起,细数这些称谓变换之缘由。

 

一篇旧课文,道出元旦的“前世”

    在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有一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三册课本。课本第一课课文题目为《元旦》,记述了民众敲锣打鼓、吹奏乐器庆祝元旦佳节,在欢庆中学到做人做学问道理的内容。而这里的元旦,指的就是传统农历年正月初一。

    课文用两个页码介绍当时的元旦佳节(即现在的春节),并配以插图。插图用传统人物画写实手法,刻画出新年佳节拜年庆贺的欢乐场面——民众身着新衣,家里摆设一新、整洁干净,充满新年气息。课文内容为:元旦,兄携弟,赴叔父家贺年。闻乐声,弟悦甚。叔父曰:“汝喜之乎?吾任汝弄之。”弟吹喇叭,不成声,击锣鼓,又不中节。兄谓弟曰:“游戏小事,不习不能,况学问乎?”课文虽然采用文言文记述,但浅显易懂,记述了兄弟二人新年到叔父家拜年,弟弟看到别人吹奏乐器,觉得十分有趣,跃跃欲试。叔父让他试试,于是,他好奇地拿起喇叭和锣鼓吹打起来,结果却吹奏不成乐声,敲锣打鼓没有节奏韵律。在一旁的哥哥以此教育弟弟:这等小事不经过勤奋练习,就不能吹奏出和谐乐声,更何况做学问呢?也即道出了“游戏小事,不习不能,况学问乎?”的人生道理。

       

称谓虽变换,文化内涵没有变

 

    元旦佳节,无论作为古代还是近代民众皆庆祝的节日,有着深厚的节令文化内涵。虽然经历了承前启后的变革,但无论是按农历计算还是按公历计算,都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在古汉语中,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在我国历史上,“正月一日”有许多称谓,如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但在诸多称谓中以“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在古代,元旦一直指的是正月一日。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说,在汉武帝时期以前元旦月、日计算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规定阳历11日为新年,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1日称为“元旦”。19121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任职誓词中,以“中华民元年元旦”为结尾。

     谢总喆介绍说,19499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通常所说的阳历。公历1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1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