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让幸福南阳再升级
本报记者 于晓霞
没有一种成绩,比温暖民心更动人。
2021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好当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民生难题,让民生实事更加可感可知:精准就业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医卫水平持续提升,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南阳这座城用温暖如春的民生温度,为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托起更美好的明天。
精准就业,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通过人社部门的“直播带岗”云招聘活动,我来到这里上班3个多月了,月收入四五千,我感觉很踏实。在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谁还愿意外出打拼!”1月17日,在我市某光电企业从事光学检验的小喻,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满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2021年,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就业惠民政策,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直播带岗”“云就业”等新词汇,成为就业市场中最具亮眼的热词。
创新开展网络云招聘活动,走进10家市重点企业“直播带岗”,达成用工意向3000余人,1579人在家门口实现精准就业;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会220余场,达成就业意向1.66万人;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9亿元,扶持创业3540人,创业带动就业9510人。据统计,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3万人,新增返乡创业1.91万人……
随着一项项就业惠民政策落地落实,越来越多想就业、想创业的南阳人有其业、乐其业,生活有了保障,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攀高。
教育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教育乃民生大计,牵涉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未来。
“设施先进、格调高雅、师资过硬,孩子在这样的校园里成长,我很放心。”下班到雪枫路南阳市第十完全学校接孩子回家的陈女士,对“家门口”这所新招生的学校赞不绝口。
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建设项目,连续5年被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高质量推进,至2021年秋期,16所完全学校实现招生,新增90960个学位,大大缓解了中心城区“大班额”“入学难”等问题。另外4所完全学校正在强力推进建设中。
通过推进公办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协调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截至2021年底,南阳一中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主体全部封顶,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以中心城区完全学校为重点,不断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55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所,全部完成后新增学位1万余个;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0余所,新增普惠性学位2万个……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的美好愿望,在南阳已.渐成现实。
日间照料中心,让居家养老温馨又从容
1月17日早上,宛城区仲景街道泥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像往常一样,早早就热闹起来了。陆续有老人悠闲地走进去,或下棋或健身,或阅读或写字,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我腿脚不好,不方便去较远的地方。幸亏这里建了日间照料中心,我能时常与一些老伙伴聚聚,给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喜欢下棋的李建中老人谈及日间照料中心,连连称赞。
2021年,聚焦当前养老服务难题,我市先后出台了《南阳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1—2035)》、《南阳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建立全市四级书记牵头、党政同责一齐抓养老的工作机制,科学谋划、高位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县级养老服务中心12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0个,城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行动,对187家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拨付资金1567万元用于购置特困供养机构护理床位,大大改善了农村敬老院老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在“四集中”服务机构,2.5万余名特困老人过上了集中照料的幸福生活;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独居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一幅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晚年图景正徐徐展开。
医共体改革,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自从镇卫生院加入县域医共体后,在卫生院就能请到县医院的专家做手术,花费少,报销比例还高,以后咱乡里人看病不用进城了。”谈及医共体,新野县王集镇居民王红伟赞不绝口。
2021年,我市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作为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政治工程、保障群众健康需求的民生工程、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工程,有力有序高效推进。截至去年12月,全市13个县市区挂牌18家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医共体)实现县域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21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标准达标191家,达标率89%,完成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3200个,达标率78.9%,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深化,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
2021年11月22日,在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我市创新建立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督查“红青黑”管理制度,得到省医改办肯定。
文化惠民,让基层群众生活更精彩
坐落于白河之畔的“三馆一院”,免费开放后迎来了大批市民,逐渐成为南阳市文化新地标。一年来,“三馆一院”共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网上活动点击量700万次,成为全市市民和全国游客感受南阳厚重历史和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2021年,我市坚持“以文塑城”,注重挖掘南阳文化资源,培育壮大文化品牌,文化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庆祝建党百年,我市举办广场舞展演、小戏小品(曲艺)大赛、红色经典诵读等群众性活动634场,受益群众达229万人次;在全市启动基层“七个一”文化活动,累计开展活动1.2万场次,受益群众205万人,真正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同时,推动“互联网+文化”建设,打造公共数字文化网络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基本建成,可为全市百姓提供文化资讯、文化交流等一站式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现有“百姓文化云”“文化豫约”“南阳数字文化馆”等网络平台,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仅“百姓文化云”注册用户达110多万人,开展各类网上文化活动1万余场,累计浏览量达850万人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高质量发展路上,我市始终坚持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聚焦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不断提升民生温度,让南阳大地处处日新月异,处处充满幸福。
日间照料中心里下棋乐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老有所乐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课后延时服务 本报记者 张玲 摄
校园里快乐成长 本报记者 张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