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种出“大幸福”
本报记者 李金玺
虽然身患残疾,但他不向生活妥协,不向命运低头,通过种植香菇,不仅让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他就是内乡县赵店乡袁寨村的袁学轮。昨日,记者走近袁学轮,去听听他们一家种植香菇的幸福生活。
袁学轮今年43岁,因一场意外造成视力三级残疾,不能外出务工,而妻子有智力障碍,家庭收入很低,生活也比较困难。2016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被纳为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照顾,但是袁学轮仍然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份收入。2019年,袁学轮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创办起了香菇种植基地。
在开办香菇种植场初期,夫妻俩由于没有种植技术和经验,吃了不少苦头,夫妻俩曾一度想过放弃。帮扶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们请来种植大户提供技术帮助,在帮扶干部的牵线下,勤奋好学的夫妻俩香菇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种植场的规模也越做越大。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和妻子因为身体原因,家里也没有劳动力,收入少,生活条件也不好,2019年,我们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始种植香菇,收入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袁学轮说,他们以后会继续种好香菇,让日子越过越好。
说起袁学轮勤劳致富,赵店乡袁寨村的众乡亲都竖起了大拇指。袁寨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文甫告诉记者,袁学轮身残志坚,通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现在年收入十万余元。“我们要向学轮学习,同时也号召社会人士积极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同时也要发扬袁学轮勤劳致富的精神。”杨文甫说。
凭借政府的关心、各级残联的支持和自己的勤奋好学、踏实苦干,现在袁学轮的香菇基地,拥有10个大棚,占地15亩左右,种植香菇25000多袋,年收入达10余万元。同时吸纳本村及周边农户10余人在此务工,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并向他们传授种植技术,鼓励村民共同致富创业。
“现在政策这么好,党委政府经常关心我们,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不少困难,有了党的好领导,我们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袁学轮说起未来的美好生活一脸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