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制造业 带动南阳振兴发展
——专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
本报记者 于晓霞 文/图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南阳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南阳一千万人民期盼已久的喜事。”12月20日,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阳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遇的发展机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城市架构、产业布局、县市区划,以及整个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上,都应体现出前瞻性的新时代特色。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南阳要先把制造业发展起来,利用当代最新的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南阳的振兴。”郑新立说,南阳的制造业很发达,省里和市里都提出来,南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重点是成为一个制造业中心,把制造业做大做强,首先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电子信息等。发展装备制造业,农机工业是一个突破口,南阳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接下来,南阳将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企业,做大做强农机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农机制造基地。此外,还有石油装备、养殖设备、光电设备……随着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生物制药也可能成为南阳的一大支柱产业。
说到科技创新,郑新立侃侃而谈。“南阳有一些创新型企业,为南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说,西峡县龙成集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多年来,该集团坚持以创新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集团董事长朱书成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多年来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聚焦在技术研发上。特别是最近的一项发明,一举攻克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南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有很多,应当说,像朱书成这样具有潜在创新能力的人大有人在。因此,我们南阳人一定要有自信,通过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来发展南阳的制造业。”
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制造业发展离不开工匠人才,必须加强对专业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郑新立指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全世界办得最好的,所以德国的制造业才能世界领先。在南阳高校中,南阳理工学院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在培养软件人才、中医药人才方面具有长处。将来,南阳要把德国的职业大学引进来,把南阳的一部分年轻人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来支撑南阳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郑新立建议,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要重点策划一批好的建设项目,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经济稳中求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献上一份厚礼。
“新时代的南阳大有可为,未来的南阳前景将更加美好。全市一千万人民要团结奋斗,增强信心,共同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好。”郑新立表示,南阳要紧紧抓住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这一机遇,把南阳建成制造业基地,建成文旅中心,建成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通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南阳的发展,带领南阳一千万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