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河南考古—— 53处大发现讲述中原文明故事
作者:  全媒体记者黄翠 张琼

2021,河南考古——

53处大发现讲述中原文明故事

全媒体记者黄翠 张琼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文物大省,河南考古更是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1217日至18日,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南阳召开。这次交流会不仅是53个项目对2021年河南重点考古的总结,更是集中展示了这一年在田野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更是河南考古百年的第一个节点,开启下一个考古百年的新征程。微信图片_20211219150634.jpg

百年考古,考古南阳。这次交流会之所以选择在南阳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表示“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南阳黄山遗址、夏庄墓地、府衙新莽造钱厂遗址、社旗毛堂遗址等一系列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再者,在中国考古学开创时期,南阳是作出贡献人物最多的地方,董作宾、徐旭生、郭宝均等,从南阳走出了第一批考古学家,他们是文物考古的开拓者,奠定了中国考古百年的发展基础。在南阳召开这次会议,是向先贤们的一个告慰,也是向先贤们汇报百年考古所经历的历程与辉煌成就。

交流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科研单位、部分高校的考古工作者、专家、学者,汇报交流了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亮点多多,令人振奋。今日,本报选发部分考古项目,不仅仅为了让读者了解2021年河南考古成果,更是为了向读者展示老家河南的根与魂和南阳的“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

 

南阳旧石器时代的辉煌

河南省及南阳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在我国旧石器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在时空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南北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2021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分别对西峡县境内、丹江口水库和沿丹江下游及其支流两岸、白河流域及支流黄鸭河、松河、灌河和鸡河沿岸地带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大量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和遗物。这些旧石器调查与研究为系统研究南阳区域旧石器文化面貌提供了可能,随着后续调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将逐步深化对汉水流域上游南阳地区的旧石器文化研究,对汉水流域古人类的分布、迁徙和文化技术交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8000年前红曲霉酿酒

“8000多年前,新郑裴李岗人已经学会使用红曲霉发酵酿酒,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红曲霉酿酒技术”裴李岗遗址又有最新考古成果。

位于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村落遗址之一。此次最新考古研究的重要收获确认了裴李岗人使用红曲霉制曲作为发酵剂,主要利用稻米,并加以芡实和小麦族种子为原料的酿酒方法,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这一方法的例证。而此前的发现研究,曾揭示仰韶文化的酿酒方法中是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都晚于裴李岗文化。

通过提取微化石的方法获得微体纤维遗存,发现陶壶耳部穿孔中有染色特征的植物韧皮纤维,很可能是穿绳使用的遗存。裴李岗遗址又一突破性发现,对将来更系统地进行纺织品残留物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最早城壕并存防御体系

灵宝城烟遗址发现最早的墙壕并存防御体系,有可能是以陶器制作为主的聚落;北阳平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化房屋木构件,可能使用了原始的榫卯结构技术。

城烟遗址和北阳平遗址都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城烟遗址2021年发掘共发现各时期灰坑350余座,墓葬近20座,房址约15座,瓮棺近20座、窑址10多座。新发现再次确定了城烟遗址是一处具有丰富遗迹和遗物的仰韶早期小型聚落遗址,在仰韶中晚期仍有人类活动。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迹的发现说明此地在二里头时期曾有过人类居住生活。遗址内发现了不少典型的地面式建筑,应是最早的带回廊建筑,是仰韶早期较独有的,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建筑技术,生活面貌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另外,还发现最早的墙壕并存防御体系,这对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阳平遗址新发现仰韶时期房址3座,已清理两座,其中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居住面加工考究,保存完整,保存的大量种类丰富的炭化木构件,是史前建筑遗存所独有,对于屋顶结构的复原和史前房屋建筑屋架结构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城烟遗址壕沟、墙.jpg

城烟遗址壕沟、墙

北阳平遗址F2西北角炭化木斜梁及椽木.jpg

北阳平遗址F2西北角炭化木斜梁及椽木


黄山,原始玉石器工业体系

南阳黄山遗址位于南阳市蒲山镇黄山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考古成果震惊全国,是到目前为止,新石器时代保存最好、最完整、最有展示价值的遗址。

“清理文化层1至3米厚,清出与玉石器时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房址43座、墓葬150座、灰坑126座、瓮棺148座,人工壕(‘运河’)1条,疑似码头的港湾1处等。出土了4万余件的钻、刻刀、磨墩石质制玉石工具、玉石器残次品、玉料、石料、陶器、骨器等遗物……”黄山遗址又有最新重要考古发现,并根据科学研究,可以确定黄山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集玉石矿料采集,玉石器加工与交流的“基地加港口”性质大型中心聚落遗址,此后石家河文化时期规模化生产玉石器,是属于填补原始玉石器工业体系空白的重大考古发现;黄山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华夏炎黄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江汉与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仰韶文化坊居式建筑和玉石工匠墓群保存之好国内罕见,特别是仰韶文化晚期“前坊后居式”大型房址墙体颇高、内部遗物遗迹琳琅满目,再现古人制造玉石器的原始场景,堪称考古奇观,具备重大的文物物和展示利用社会价值。


黄山遗址大墓M77.jpg

黄山遗址大墓M77


龙山时期城墙壕沟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是河南省境内的超大型龙山文化遗址,先后被纳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黄河文化、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

2021年,在瓦店遗址东南部发现有龙山时期城墙、壕沟类大型遗迹,方向呈西北—东南向,其中城墙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了多次修补、修筑的过程,修建方法为堆筑。壕沟宽约35—40米,最深约7.5米,与城墙同时修建,但其内的废弃堆积可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在遗址东高岗区域发现了以黄色垫土台、较大规模的水沟为主要组合的居址区,黄色垫土台和水沟亦呈西北—东南向。在东高岗区域还发现有龙山时期的墓葬、瓮棺、灰沟、灰坑、灶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在遗址西北部发现有疑似水田的区域……这些新发现不仅是了解龙山文化晚期瓦店遗址聚落布局的重要材料,还丰富了遗址使用与延续的研究内容,对进一步复原瓦店遗址古代社会面貌有着重要作用。

 

208处夏文化遗迹

夏文化研究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也是破解早期中国文明特质的关键。

南阳,是夏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所以,寻找夏、先夏文明,南阳一直是考古界、史学界关注的沃土。通过南阳文物部门近两年来的调查、发掘、清理、甄别,共有202处夏文化及夏文化相关遗址,其中有的遗址中文化丰富,延续年代长,遗址面积较大,分布范围广。如:方城八里桥遗址、卧龙区黄山遗址、邓州市杨岗遗址、内乡县郦国故城遗址等;有的遗址面积小,但文化遗存却很丰富集中。如:方城县油坊庄遗址、卧龙区和庄遗址、 新野县马鞍山遗址、鸭河工区莲花池遗址、高新区小望城岗遗址等。2021年,再次发现与夏文化相关的遗址有6处,为新发现遗址点。分别是:南阳苏庄遗址、南阳玉皇庙遗址、南阳范营遗址、社旗谭营遗址、南阳屈庄遗址、南阳张庄遗址。这些遗址文化面貌基本相同,属龙山文化晚期的王湾三期文化。这些新发现为研究王湾三期文化向豫西南地区扩张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高规格聚落遗址

陶家营遗址位于安阳市区东北部,该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自今年4月开始,初步勘探发现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560米,南北长约330米,总面积约18.5万平方米。遗址西南部发掘清理出灰坑、墓葬、壕沟、陶窑、夯土基址、水井等遗迹,初步统计共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贝等各类器物约172件。陶家营遗址与南部被认为是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同时期,有内、外双重环壕、墓葬、灰坑、陶窑、窖穴、夯土基址等遗存,初步判断是一处具有防御性质的高规格聚落遗址。从文化发展序列来看,上接二里岗上层文化,与白家庄期文化紧密相联。出土文物表明其与同时的北方草原和山东等地文化有相互影响,向下则开启了辉煌的殷墟文化。陶家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商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安阳市陶家营遗址M28出土器物组合.jpg

安阳市陶家营遗址出土器物组合


高超独特的制陶技术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发现了大量制骨、制陶作坊遗迹与遗物,填补了商代中期都城手工业园区的空白,显示出高超独特的制陶技术。另外,找到了制骨作坊的中心区,为深入探讨手工业园区的布局与内涵打下了基础;经过初步的整理与研究,发现洹北商城时期独特的剥片式制骨取料方法及熟土区建窑技术,构成了洹北商城独特的技术风格;制骨与制陶作坊紧密相邻,生产区域相互重叠,是生产管理、从业人员、生产工序让二者有了关联性。

 

战国时期高等级别贵族墓

夏庄墓地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龙窝村,是战国时期一处高等级别的贵族墓地,是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夏庄墓地以主墓为中心,陪葬墓依据墓主人身份高低由中间向两侧依次排开,排列规范,整齐有序。2021年最新发现,在主墓陪葬坑,发现“天子驾六”的车马坑,这个车马坑本身就为国内罕见:长约75米、宽约9.8米。根据墓葬形制、车马坑位置以及出土器物组合,特别是出土的铜戈、铜钲,是战国时期楚地较有特色的器类,具有楚文化的特征,初步推测夏庄墓地的年代为战国早至中期。综合判断夏庄墓地主墓墓主人至少为封君或更高级别;陪葬墓中,根据统计发现,大部分墓葬均出土有剑、戈、矛等青铜兵器,另有部分墓葬墓主人有伤残,墓主人大部为男性,初步分析夏庄墓地为一处军阵墓地。

车马坑.jpg

车马坑

 

东汉时期的陵寝制度

东汉帝陵是中国古代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洛南东汉帝陵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的古代陵墓,在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新发现,院落、排水渠、夯土墙、道路和夯土台基等主要遗迹。通过一系列调查与发掘工作,对东汉帝陵的形制及陵园布局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研究东汉时期陵寝制度的内涵与演变,以及进一步探讨各陵陵主归属等问题,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洛南东汉帝陵2021年南侧发掘区局部航拍影像.jpg

洛南东汉帝陵2021年南侧发掘区局部航拍影像

 

罕见的元代壁画墓

沁阳市科创园内发现两座元代壁画墓。一座是穹窿顶砖室壁画墓,另一座是四角攒尖顶砖室壁画墓。这两座壁画墓均为竖坑墓道砖室墓,形制相似,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另外,还出土有文物墓志、褐釉瓷罐、白釉瓷碟、元代钱币等文物。

这两座元代壁画墓的发现在全省较为罕见,保存比较完整,它的发现将为河南省研究元代时期的地方经济文化、葬俗、葬制等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南阳12处古代城址

南阳地区古称“宛”,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自商周时期方国林立,到秦汉时期成为全国经济、农业发达区域之一,境内县城、郡城等古代城址众多。2021年,在南阳境内的方城县发现5个,南召县发现个7个史前城址、汉代县城、戍堡、特殊建筑群等。规模有大型、中型、小型,城址等级不同,遗存类型丰富;时代包含史前、先秦、汉代、唐宋、明清,延续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