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新闻发布会 20个完全学校建设
作者:  郝春城

市中心城区5年建设20所完全学校,新增学位10万余个——
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难题

本报记者 郝春城

   编者按
   12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21年南阳市重点民生实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今年我市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就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1968372139.JPG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百年大计、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立足解决我市中心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大班额”“入学难”等难点、堵点问题,决定在中心城区启动建设20所15年一贯制完全学校,并连续5年列入“重点民生事实”,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目前,完全学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2017年起连续5年,每年在卧龙区、宛城区、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4所完全学校,新增2452个教学班、106550个学位,投资总额100亿元。至目前,17所学校已实现招生,新增2010个教学班、90960个学位。其中,2021年实现招生的完全学校有9所;新增学位中,幼儿园9720个、小学27540个、初中23400个、高中30300个。另外3所完全学校正在加快推进。完全学校项目建设,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快、优、省、廉”的原则,按照“一次设计、一次建设、一步到位”的建设模式,采取“压茬推进、同步进行、交叉作业、市区联动”的工作办法,实行“三统三分”的推进措施,即“统一组织,分别实施;统一标准,分别设计;统一节点,分别推进”,如期完成了既定的建设任务。
    我市成立市中心城区15年制完全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发改委负责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在首批完全学校建设中,项目立项到初步设计审批后,移交四区政府校建办招标建设,为完全学校建设探索了经验。
    紧紧瞄准“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建校目标,按照“满足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均衡、促进教育发展、适度超前规划”的原则,聘请国内一流设计团队,综合考虑各区的功能定位、城建风格等因素,实行特色化、个性化、精品化设计,并广泛征求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实现了结构布局简约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外部形象美观化。
    市校建办建立整体工作推进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明确项目规划、土地、可研、初设、施工等环节的时序安排。各区按照市校建办统一调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辅器材购置、学生招生入学等各项工作。供电、供水、通讯等服务保障单位,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为项目建设投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完全学校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重点在“三个持续用力”上下功夫。一是在重抓重推上持续用力,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快推进3个未开工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力争项目尽快建成投用,早日发挥社会效益。二是在要素保障上持续用力,充分抢抓新一轮投融资体制机制,用足用活各类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积极协调要素保障部门,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在督导推动上持续用力,继续推进督导考评工作制度,适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1.卧龙区完全学校师资队伍优势有哪些
截至目前,卧龙区共有3所完全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分别是2018年秋期建成投入使用的市第一完全学校、2020年投入使用的市第五完全学校和2021年秋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市第九完全学校。两所完全学校还在建设之中,分别是市第十三完全学校和市第十七完全学校。
每一所完全学校建成后,卧龙区都要在全区选调精兵强将组建管理团队,同时,从中心城区学校中选派优秀中层业务骨干到完全学校担任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区外优秀教师引进、乡镇优秀教师回城等方式,为完全学校按照学科需求,配齐所需人才,从城区各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到完全学校去,担当重任。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目前,完全学校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结构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该区落实人才各项待遇。实施“筑巢计划”,完全学校配套建设的教师周转房、保障房正在紧张施工,即将交付使用;落实教师待遇,“两津贴一补助”按标准发放到位,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高于区内公务员的平均工资;重奖教育功臣,2020年、2021年,卧龙区委、区政府分别拿出1360万和1500万重奖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增强卧龙区教育的吸引力,确保优秀教师留得下、稳得住、干得好。
目前,卧龙区完全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市第一完全学校今年首届高中招实现“开门红”。市第五完全学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大数据专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落户该校,2021级“清北强基实验班”在该校启动。市第九完全学校开局良好,深受辖区企业、百姓的好评。


2.宛城区完全学校如何确保管理一流
宛城区共承担5所完全学校建设任务,目前4所完全学校已经招生,1所完全学校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其中,市第二完全学校位于白河大道以东、长江路以西,办学规模126班,2019年秋期开始招生;市第六完全学校位于高铁片区,办学规模102班,2020年秋期开始招生;市第十完全学校位于雪枫路与南新路交叉口,办学规模126班,2021年秋期开始招生;市第十八完全学校位于红泥湾镇高速南阳站以东,办学规模108班,2021年秋期开始招生。市第十四完全学校,计划将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农路校区收购改造为一所15年制学校,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宛城区已建成招生的4所完全学校共计增加学位21240个,有效满足了片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极大地缓解了老城区学校的生源压力。
    为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全学校“硬件一流,教育教学管理一流”的目标要求,宛城区自2019年起,每年6月份即启动完全学校管理团队及教师队伍组建工作,主要采取区内调剂、区外引进、高校校园招聘等形式配足、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一是从区内名校长中选任年轻有为、善管理、能创新的校长到完全学校担任领导职务,从区内名校选派优秀管理人才加入管理团队。二是通过面向全国知名师范院校招聘、面向全国优秀在职教师选拔等办法,超前组建与完全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管理团队和师资力量。三是持之以恒进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南阳师范学院向第二完全学校三个学部各派出一名教育专家担任教科研副校长,第六完全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各完全学校通过邀请教育专家入校培训及派出教师到名校跟岗学习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和专业水平。


3.高新区完全学校怎么选址与招生
  从2017年起,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担了5所完全学校建设任务,在土地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拿出黄金地段,高标准规划建设完全学校。在西区百里奚街道规划建设市第十一、第十五完全学校,在南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市第三、第七、第十九完全学校。目前,市第三、第七、第十一、第十五完全学校已投入使用,第十九完全学校建设工作正在推进中。
  在加快完全学校建设的同时,高新区以“全国领先、省内一流”为目标,大力支持完全学校发展,集全区之力选拔优秀校长充实到完全学校担任校长,选配全区教育精英,组成学校管理团队,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课程实施等方面与教育发达地区对标看齐,引领区域教育发展。
完全学校招生严格执行教育部、省、市相关招生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采取免试就近划片入学,学区内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按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划定的生源范围,依据学生的家庭长期住址及户籍所在地进行招生。为确保学区内学生“应入尽入”,从2022年起,学生的户籍地址要与家庭住址保持一致。高中阶段招生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录取和公示,按照《南阳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意见》,全部在“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行网上录取”,录取依据招生计划、考试总成绩、考生志愿、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坚持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录满为止。
  为优化营商环境,高新区教育部门制定了企业随迁子女招生入学工作细则,确保企业职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同等对待。辖区企业职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由企业集中提出申请,提供学生本人与其父母同户的居民户口簿、学生父母的居住证或房产证、学生父母一年以上的劳动就业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随迁子女户籍所在地乡镇中心校出具的外出就读证明,由区教育部门审核后安排相对就近学校入学。


4.示范区完全学校“名校牵动”战略是什么
自2018年5月起,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先后开工建设了5所完全学校,特别是去年以来,同时开工建设了市第十二、第二十和第二十一3所完全学校,今年9月全部实现了招生。加上2019年9月、2020年9月已分别投入使用的市第四、第八完全学校,目前示范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5所完全学校,提前一年完成了完全学校建设任务。
教育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往往是教育发达的地区。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是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挥名校办学效应,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完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决定实施“名校牵动”战略。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示范区拓宽办学思路,创新办学举措,走合作办学之路。示范区5所完全学校分别与市直、油田“名校”合作办学。其中,市第四完全学校和油田一中、油田实验小学和油田嵩山幼儿园合作办学,市第八完全学校和市五中、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合作办学,市第十二完全学校和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市第十五小学、市第十三中学合作办学,市第二十完全学校和油田一中合作办学,市第二十一完全学校和油田七中、油田五小合作办学。市直及油田学校均选派了高水平的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满足了辖区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为示范区打造教育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吸引高端产业投资、加快城市人口集聚,从而加速新城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