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践初心 办实事暖人心,宛城区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
心系群众 春风拂面暖民心
本报记者 李金玺
冬日,暖阳,在宛城区红泥湾镇佰泉农庄,一场带有乡土气息的宣讲活动正在热火朝天进行,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梁海磊正用最朴实的话语向农民兄弟宣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听着大白话儿、接地气地宣讲,大家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宛城区多点发力,突出品牌带动,注重活动引领,力求学深悟透,引导党员干部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党的光荣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从为民办实事中彰显担当作为,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创新多种形式 力求学深悟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宛城区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重点打造提升了中共南阳第一支部旧址、孔明路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等学习阵地,接待和组织专题活动500多场次,实现学习教育从室内向室外延伸,教育对象由党员为主向广大群众普及。
为了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激发学习热情,宛城区动员全区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到工厂、到地头;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组织党员志愿者上门送学习资料、读报纸、念文件、讲故事。并创新载体,线上发力,上线了“码上学党史”,开辟了“微党课”,引导群众用手机扫码看党史故事和视频,让党史学习更加便捷。“南阳社科名家讲党史”启动仪式上,梁海磊的宣讲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线上线下反响热烈,当天点击量就超过40万人次。
宛城区百姓宣讲团走进乡村进行宣讲 本报记者 李金玺 摄
打响金字招牌 凝心聚力谋发展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宛城区擦亮“百姓宣讲团”这一金字招牌,从各行各业选拔了100名党史宣讲员,进行了5次集体备课和多次试讲,宣讲内容上注重从“小切口”入手,宣讲形式上选择群众喜欢的文艺形式和语言风格,宣讲方法上注重与群众现场互动。今年“百姓宣讲团”“百人千场”党史宣讲行动开讲1000多场次,受众10余万人次,现场解答听众提问,把政策宣讲融入党史宣讲课堂,深受群众喜爱。
宛城区还精心打造“宛城干部分包共建”品牌,使“学党史、办实事”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宛城区党员干部进一步锤炼党性,砥砺初心,真正把学习教育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成效,积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增砖添瓦。今年3月份以来,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疫情防控,“四改一治”等重要工作中,宛城区全面实施了“干部党员分包责任制”,党员干部包单位、包社区、包路段、包重点户,特别是在“四改一治”工作中,包户干部想尽千方百计帮助相关群众搬家、租房,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有力推进了工作落实。
倾心办实事 让群众如春风拂面
办事实不实,群众说了算。位于医圣祠路的仲景花园小区,因为小区内乱设栅栏、占压消防通道,致使该小区规划核实验收不能通过,严重影响小区业主房产证手续的正常办理,而且该路段绿化带缺失,极其影响市容环境品质,成为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痼疾之一。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宛城区仲景街道将此处作为拆违治乱的典型案例,以敢啃“硬骨头”的气势,重点突破、合力攻坚,成功将小区及周边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私铺便道、私搭乱建问题清理完毕,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业主们纷纷拍手称赞。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宛城区税务局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组建“春风”咨询辅导工作室,积极满足广大纳税人涉税需求。纳税咨询实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回复承诺制,对能即时解答的应当场回复,对不能够当场解答的疑难问题,经工作室成员集体讨论硏究后由第一受理人在0.5个工作日内进行回复,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纳税人办实事、解难题、优体验的实际行动。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宛城区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措并举为民办实事、好事2300多件,形成“人人重实践、大家都受益”良好局面。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在行动,贵在成效。宛城区将立足思想宣传工作实际,积极担当作为,让宛城大地在党的光辉照耀和政策引领下,昂首阔步实现“精神隆起”,助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南阳建设全省“副中心城市”贡献宛城智慧、宛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