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文化铸魂助力乡村振兴
“信阳息县弯柳树村这3位老师到我们村后,村里的文化生活丰富多了!”11月25日,在淅川县滔河乡政和新村,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听完孝善敬老课,村民张军满意地说。
弯柳树村是全国闻明的“孝善村”,滔河乡与弯柳树村曾多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2021年11月,滔河乡政和新村与弯柳树村启动了德孝文化支部联建活动,弯柳树村派出3位文化联建志愿者,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结对帮扶,通过开讲堂、讲孝道、树孝风等活动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以家庭和谐促进文明进步。这是淅川县充分发挥文化铸魂作用,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淅川县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推出文化“套餐”,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为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完善设施补短板
11月24日,阳光明媚。在淅川县上集镇青龙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干净整洁、文化活动室宽敞明亮、体育器材设备齐全、宣传栏熠熠发光。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靳丹淅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活动场地小,人们多是在家打牌、看电视,文化活动广场建好后,村民休闲、娱乐方便多了。”
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17年以来,淅川县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财政专项资金1.7亿元,按照“七个一”(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建设标准,以淅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项目主体,落实文化设施建设;为保证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严要求,该县采取领导分包责任制,现场督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协调施工环境、项目变更及拨款进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督促工程进度,落实奖罚措施。目前,该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文化设施并投入使用。
培育人才壮队伍
“政府为我‘站台’,我得发挥好文化志愿者的作用。”11月28日,淅川县毛堂乡龙泉村龙泉度假村又迎来了一批研学小客人,负责人杨道锋跑前跑后介绍度假村的节气文化园和各种农业小知识,忙的不亦乐乎。
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淅川县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培养文化协管员和文化志愿者,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对基层专业人才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完善人才库,采取定期组织内训和选派外训、集中专业培训和日常习练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以乡村文化合作社为载体,注重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大力扶持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艺术团体,目前,已培育乡村文化合作社50多个,培养文化志愿者2000多名。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在各村贫困人员中选拔文化协管员400余人,每月发放300元补贴,定员定岗定责,负责农家书屋、文化培训等各项工作。
文化“套餐”鼓干劲
“真想不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到大戏!”提及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九重镇陶岔村民耿亚飞仍赞不绝口。
近年来,淅川县注重发挥村级文化阵地作用,整合文化、专业戏剧人才力量,精心创作政策宣传、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等方面摄影、版画、戏剧作品,利用流动文化车,大力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红色经典戏曲进校园、图书巡展借阅服务等各类文化“三下乡”活动。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种文化活动200余场,服务观众4.5万余人次。
另外,为满足群众提升技能的需求,该县选购一批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创业致富等方面的书籍,开展图书下乡巡展、借阅服务活动;组织农业、科技、司法方面技术人员,以乡镇文化中心为阵地,分层次、分类型,组织开展强农惠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以及农业技术培训。
“群众需要什么资源,我们就配送什么资源。”淅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说,我们将继续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把文化惠民工程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