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药文化助力中医药人才成长
作者:  秦琪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市视察,提出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要求。市七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国家中医药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抓手,全力抓好张仲景国医大学恢复重建,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和中医药名都。

  方向已明确,关键看发展,发展靠落实,落实靠人才。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千百年来,优秀的中医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代代相传,丰富发展,离不开中医药人才薪火相传这一“源头活水”。可以说,中医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决定了中医药事业整体水平的高低。建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实现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根基;培养更多临床人才,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位健康需求的支撑。因此,要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要求,人才队伍建设居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以“文”与“信”凝聚共识,强信念筑牢思想基底。中医药文化植根于华夏人文、哲学和文化的沃土,蕴含着深邃的思辨哲理,体现着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医药文化,并给予了科学的定位和充分的肯定,有力增强了中医学生的自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医学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后备军,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医学生的立身之本。学中医,首先需要信中医,才能爱中医,不忘初心地耕耘着中医药沃土,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学校应以专业课普及好中医药文化,同时将最新研究成果、科学知识、学术观点引入教学,并与多项学科开设交叉课程和产教融合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观念和人文情怀;通过在实践活动中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方面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力量,培养文化情感,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信仰。

  二、以“和”与“精”德艺并重,固理论助推中医发展。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大家张其成先生将其归纳为“仁和精诚”。“和”是中医药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表现在自然观上是“天人相和”、社会观上是“人我相和”、身体观上是“形神相和”、健康观上是“阴阳相和”、治疗观上是“调和致中”、道德观上是“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因此,要想做到中西医协调发展,中医学生应以“和”为思维方法,在坚持中医理论与观念的基础上,用先进科学手段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用现代医学理念阐述中医药文化特色,使传统优秀中医文化思想与现代医疗知识相辅相成。

  “精”是掌握中医药技术的根本要求。医乃“至精至微之事”,学医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行医要“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研医要“惟精惟一,精思妙悟”。行医者兢兢济世,必须拥有精良的医术,准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否则纵有高尚品德,难为合格的医生。因此,中医学生应以“精”为总体要求,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技能的训练中继承学术思想,精勤苦学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等诊疗技术,并推陈出新,不断学习更新的医学理念和方法,做到学用贯通,在精研医理、精练医术、精修医道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好医生。

  三、以“仁”与“诚”和合共生,开良方铺就成才路径。“仁”是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一是医术之仁:“医乃仁术”;二是医者之仁:“医者仁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和对生命健康的深切关怀。“仁”的理念历经古今,仍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在抗击疫情中涌现的中医药人的感人事迹,为学生的内在道德提供了教育契机,是学生最好的德育教材。因此,中医学生应以“仁”为道德导向,以抗疫事例为宝贵精神素材,树立厚德载物、普同一等的仁善品格,以人为本、以仁存心的医德风尚,济世救人、普渡众生的家国情怀,以仁心爱人,以仁术行医,提高构建融洽的医患关系、和谐的医风医貌意识。

  “诚”是对中医药从业者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具体为从医者需自身为人“心地诚谨,心怀至诚”,自我行为“诚信求真,慎独自律”,对待患者“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对待同道“言行诚信,处事诚朴”,对待科研“诊疗诚笃,科研诚真”。若无此“诚”,不可能技“精”,当然也成不了大医。因此,中医学生应以“诚”为职业修为,深刻理解把握中医药“医哲交融”理论特点,提高医德修养,强化职业素养,内化职业责任,做到“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立足民情、国情、社情,传承、创新、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符合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医人才。

  国风正当时,中医焕新生。高等医学院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思想,助力学生厚植民族根脉、精研医理技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在涵养中医情怀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练就过硬本领,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医药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