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红薯粉条助农增收
作者:  全媒体记者李卫红 通讯员黄银佩

方城县:红薯粉条助农增收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卫红 通讯员黄银佩)126日,在南阳市便民服务中心助农货架上,包装精致、正宗地道的方城陈堰三粉格外醒目,昔日走街串巷兜售的农家土特产,借助电商物流和扶贫专柜等渠道一路走俏,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陈堰三粉为南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方城县二郎庙镇陈堰村的传统特产,民间有“到陈堰,磨粉面”和“陈堰寨、粉条菜”的美称。据《方城县志》记载,二郎庙镇红薯种植广泛,以红薯为原料的粉面、粉皮、粉条“三粉”产业为特色产业。

与其它地区的粉条相比,陈堰粉条外观呈略透明的棕黄色,柔韧性强。前几年,因为市场行情不好,许多农户放弃了这一行业,只剩下几家。眼见祖辈传下来的产业没落,村民刚时伟等人牵头成立了农产品公司,生产户统一运营、统一销售。

规范化管理使陈堰三粉的品质得到了保证。口感纯正、健康卫生的陈堰三粉在方城县政府重视和扶持下,不仅申遗成功,还注册了商标,先进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方城县、南阳市陆续开设陈堰三粉直销处,新研发的礼盒装产品销往全国。

临近年底,陈堰三粉的流动宣传车带着货真价实的粉条走街串巷,阳光下的粉条晶莹剔透,映照出老百姓的笑脸。方城县:红薯粉条助农增收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李卫红 通讯员黄银佩)126日,在南阳市便民服务中心助农货架上,包装精致、正宗地道的方城陈堰三粉格外醒目,昔日走街串巷兜售的农家土特产,借助电商物流和扶贫专柜等渠道一路走俏,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陈堰三粉为南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方城县二郎庙镇陈堰村的传统特产,民间有“到陈堰,磨粉面”和“陈堰寨、粉条菜”的美称。据《方城县志》记载,二郎庙镇红薯种植广泛,以红薯为原料的粉面、粉皮、粉条“三粉”产业为特色产业。

与其它地区的粉条相比,陈堰粉条外观呈略透明的棕黄色,柔韧性强。前几年,因为市场行情不好,许多农户放弃了这一行业,只剩下几家。眼见祖辈传下来的产业没落,村民刚时伟等人牵头成立了农产品公司,生产户统一运营、统一销售。

规范化管理使陈堰三粉的品质得到了保证。口感纯正、健康卫生的陈堰三粉在方城县政府重视和扶持下,不仅申遗成功,还注册了商标,先进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方城县、南阳市陆续开设陈堰三粉直销处,新研发的礼盒装产品销往全国。

临近年底,陈堰三粉的流动宣传车带着货真价实的粉条走街串巷,阳光下的粉条晶莹剔透,映照出老百姓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