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服务推行两个多月,孩子们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他们学到了什么,本报记者走进校园全程探访体验——
课后不“打烊” 快乐伴成长
本报记者 李金玺 周梦 文/图
编者按
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21年度市重点民生实事之一。从今年秋期开始,全市的课后延时服务已经开展了两个多月,孩子们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到了什么?这是广大家长最为关心的。11月17日,本报记者走进南阳市第十七小学实地探访、体验,走访师生,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在校午餐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中小学的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孩子在学校吃得咋样,是否能吃饱吃好,是所有家长最为关心的。当天中午11时,记者走进市第十七小学餐厅,餐厅工作人员正在把热气腾腾的肉片汤、葱香小油卷摆上餐桌。
冬瓜鸡块、肉片汤、卤面、刀削面、葱香小油卷、枸杞小米粥……在餐厅门口公示栏上,记者看到每天孩子们的餐食不重样,每餐所用的食材全部公示标注清楚。学校孩子用餐采取错时错峰用餐,每班有两位老师陪同,校领导每天都会和孩子们一起用餐。
中午11时10分,一年级十班的白艳老师正带着班上的孩子们有序排队进入食堂。记者看到,一些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自己班级用餐区域把碗筷一一摆放整齐。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每个班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负责自己用餐区域的餐具摆放、收纳以及用餐后的桌面清洁,这样做,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食品安全不可马虎,我们对学校餐厅监管十分严格。”正在餐厅陪餐的市第十七小学校长张哲告诉记者,每周学校和家长都会沟通,根据孩子们的口味去改进食谱,确保孩子们都能吃饱吃好。
作业不出校 在校答疑解惑
下午4时30分,四年级九班教室内,除了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外,其余参加延时服务的孩子们,正在教室里由老师陪着写作业。
“自从参加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后,在放学回家前就可以轻松写完作业,写作业拖沓的毛病也改掉了。”四年级九班的张博瀚同学告诉记者,以前在家写作业总想着先玩再写作业,有时候不会的题只能空着,学习的疑点也就放过了。现在有不会的题,每天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都在班里,可以直接找老师解答,学习习惯也开始初步养成。“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回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张博瀚笑着说。
市第十七小教师、中原名师李付晓告诉记者,为了真正让孩子的负担减轻,学校注重减负增质,提高课堂质量,各年级统一控制作业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社团活动多样 释放孩子天性
“结束了一天的功课,让我们尽情欢乐!”每天下午课后延时的这两个小时内,孩子们可以放下一天学习的疲惫,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
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中国传统武术、军事体育训练,尽情挥洒自己的汗水;架子鼓、尤克里里、合唱、豫剧、舞蹈、书法、绘画、在艺术海洋中感受美的存在;科学探索、化学实验、无人机、科技发明的魅力,更是让孩子们心驰神往……
下午5时,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五年级二班的王沛柯拿起心爱的尤克里里弹奏起来,整个人的神态完全就不一样了。“学这个比较开心,一天的学习压力似乎都随着音乐飞走了。”王沛柯告诉记者。
在播音主持社团内,王春宇老师正在纠正学生们的吐字发音,同学们跟着老师都学得十分认真。“平时自己性格内向,比较害羞,学习播音主持,自己的胆子变大了,和同学们能更愉快地交流。”“增强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帮助也很大。”谈起学习播音主持,同学们都打开了话匣子,一脸兴奋。
在采访中,市第十七小学副校长王建林告诉记者,该校有近4000名学生参加了课后延时服务。“每班都有语数老师带领,进行当天的作业辅导和答疑解惑,消除了学生在家庭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尽最大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王建林说,学校还设置了30多个兴趣社团,在本校老师积极参与的基础下,还聘请了许多专业领域的知名老师,给孩子们进行辅导,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孩子的成长,关乎每个家庭,学校推出延时服务,不仅解决了部分家庭孩子放学接送难、在家无人照料、安全存在隐患等难题,在老师的无私奉献和细心呵护下,更让家长的“操心事”变成“暖心事”。
开心成长
欢乐游戏
锻炼体魄
感受水彩
课后辅导
课堂教研
舞蹈社团
校园午餐
校长陪餐
音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