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点“南阳历史” 甘坐八年冷板凳
作者:  李萍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本出版发行凝聚着民间文化学者郭文学的心血——

校点“南阳历史”  甘坐八年冷板凳

 

全媒体记者  李萍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本近日出版了,这是南阳史志上的一件大事,但对于南阳民间文化学者、地方志专家郭文学的生活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完成了手头上的一项工作,自己要做的事儿还太多,他需要马不停蹄。

        身为校点人,外人很难想像郭文学为了校点《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所付出的艰辛。然而,不是谁都能为一件事坚持8年时间的。8年中,与冷清相伴,与名利无缘,蜗居在简陋的斗室中,沉浸在满屋故纸堆里,一点一滴探究,逐字逐句断句、校勘,这个冷板凳,不是谁都能够长年坐下来的。让郭文学深感欣慰的是,终于可以让大家通过《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本了解南阳的历史,毕竟,它是历史上唯一系统、完整地对南阳历史整体进行介绍的地方志书。

       

        让古籍中的南阳文字“活”起来

        南阳2800多年漫长建城史中曾发生过什么?想系统地了解,必须从历史文献中寻觅。对一般人来说,古书既不易得更不易读懂,所以当郭文学从网上看到以前的《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版本价格昂贵时,便动了校点的心思。“不仅数量少价格高、而且需要勘误的地方太多。”郭文学说。

        对历史上饱受战争之苦的南阳来说,各类典籍文献佚失难寻。“东汉后各代的方志已无处考证。根据记载,元朝时南阳曾经修志,可惜早已佚失。”郭文学说,现知明代南阳府志有正统《南阳郡志》、嘉靖《补修南阳府志》、万历《南阳府志》三部以及正统、万历《南阳县志》各一部存世。嘉靖《补修南阳府志》系海内孤本且是残卷唐河籍清末进士李椒园于北京购得,特请方志学家张嘉谋审校,书稿由南阳前锋报社印刷厂承印。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连年轰炸南阳,印刷厂为避战火数次搬迁,在异常艰难中,《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于1942年成书发行。19845月,南阳地区史志编委总编室对此进行翻印翻印版对志做了一些订正。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付印时,张嘉谋因病去世,受时代所限,原书印刷较粗糙,校对亦较为粗放,有不少脱误之处,且无论是民国版还是后来的翻印版,志书中均无标点符号,不便于现代人阅读。所以郭文学决心校点府志,改繁体为简体字,使更多的人能读懂这本志书,“希望通过校点让古籍中的南阳文字‘活’起来,看了它,南阳的历史就会印在脑海中。”

 

        为人们了解南阳历史打开一扇窗

     从某种意义来说,校点《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是对历史文献的抢救、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弘扬传承为大家了解南阳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本次校点,因对志书校勘和增补史料而增厚,故将原版的5册版分装为7册,每段起头按现行规定空两格,仍用竖排版、函装,尽可能保持府志原貌。郭文学说,校点中,对能发现的脱误之处,他参照《世本》《左传》《二十五史》《资治通鉴》《水经注》等典籍予以订正;志书中出现的同音不同字、形同字不同的字,经查核资料或电话征询当地有关人士后,在校勘记中予以更正;志书中所载碑文,因书无出处,以能找寻到的存世碑文或原作者的著述补正;无可供参照的碑文,仅对脱误的文字予以订正。同时,他还对志书中较为特殊的词汇释疑以存史。“为了让本志内容更翔实,还以增录形式,增补了考古发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从唐诗中撷取的有关南阳的名家诗作,还增补了查寻到的明代有关文集、出土的唐藩及曾任南京礼、兵、工部尚书柴升等人的墓志铭及有影响的清代碑文以存史。”郭文学强调说,“本书仅作校点,不予释文,让读者能够自行研判,不以己见误人。”

       从校点本中可看到,府志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城池、形胜、公署、官制、疆域、兵制、陵墓、人物、科贡、寺观、诗、赋、文类等方方面面,既保持了志书和张嘉谋校注的原貌,又显现了本次校点的断句、勘误和注释,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让人们在史料里与古宛城“相遇”

    对《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始于2013年夏,郭文学没想到的是,这冷板凳一坐竟然就是8年。8年仅指府志校点而言,其实2005,他已着手发掘整理南阳历史文化,16年间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力争为人们留下老南阳的记忆和印象。

     作为老南阳人,尽管郭文学退休前从事的是审计工作,非文史类专业出身,但对南阳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几十年来城市变化巨大,我小时候过的许多古迹都不存在了,我觉得有必要也有责任来收集整理南阳史料。”于是他着手蒐集各种资料,希望通过力让后人了解曾经的南阳。十几年来,他奔波于大街小巷、乡野农村采访收集,穿行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研究求证,省吃俭用的钱购买了大量史籍资料。

     十几年的文化研究,对郭文学来说实属不易。他退休后,老伴因手术落下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为给老伴治病,几乎花尽了积蓄。但他一边精心照顾老伴,一边顽强地坚持着他的南阳文化梦只要有时间就埋头奋力写作需要外出查证就用三轮带着老伴。他住的是老旧小区小楼的一楼,冬天阴冷,就用棉袄包着腿奋笔疾书;夏天闷热,蚊虫猖獗,他就点蚊香驱虫……校点《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一遍是整理经扫描转换成电子版的全书,第二遍逐章逐句断句,反复查找存疑及错处,然后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前后大改十二遍,小改不计,全书已不知翻了多少遍,诸多史籍、工具书被反复查用。老伴多次住院,他边照料边见缝插针挤空在病房中校改;老伴去世后,他也因数年劳累和心情悲伤致病,两年多内住院5次,病床上堆集着校改的书样,不时地拿起放大镜辨别着那些蝇头小字……

     就这样,郭文学边校点府志,还根据对府志的研究撰写了11万字的《诸葛亮躬耕地辨析》,甚至还与别人一起校点了康熙《南阳县志》……居简陋斗室之中,耐寂寞守清贫,终于完成了府志的校点版。《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校点,得到了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于2017年邀请南阳师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对该校点本进行了评审终使校点版成为介绍宣传南阳的经典之作。

    但郭文学不敢停歇,已72岁的他,要做的事情还太多太多地方民俗志、地名志要整理撰写,《古宛风情录》撰写70多万字的《古宛风物志》,尚有近一半工作量有待完成;《皕年兴亡唐王府》还正在蒐集、整理中……浩大的工程背后,是一个老南阳根植于灵魂深处对家乡的爱与责任,是一个民间文化学者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坚守与执着。

微信图片_20211109155335.jpg

微信图片_202111091554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