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市七次党代会精神 走基层·看变化”专栏
农校家属院的诗和远方
本报讯(记者陈杰超)新铺的柏油路标线清晰、红砖铺就的停车位暖意融融、高大的行道树色彩斑斓、美丽的小花园生机盎然、健身广场器材多种多样……11月1日,走进市城区车站路农校家属院,刚刚改造提升后的景象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小区梳妆打扮一新,现在如同花园一般,大家都很高兴,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重新有了诗和远方!”提及小区的变化,正在健身的几位居民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
闻听记者的交谈,在小区内忙着改造提升工程收尾工作的卧龙区武侯街道武侯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洪端迎了上来,她说,随着小区改造提升效果逐步显现,原本嫌弃小区老旧杂乱搬出去的居民,如今一家家又搬回来住了,昔日被冷落的大院子现在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孙洪瑞介绍,农校家属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12栋家属楼多为三层、四层的红砖房,一年又一年,小区越发老旧破败,环境更显脏乱差,居民期盼小区改造提升的呼声渐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武侯街道急居民所急,在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指导下,决定对农校家属院进行改造提升。经过前期入户调查、采纳建议、施工设计,今年7月初工程开工,计划投资600余万元,目前基本完工。
“我感觉小区改造非常认真,效果非常好。单是从楼梯间粉刷就能看得出,多次批灰,最后再刷乳胶漆,就像家庭装修一样用功!”家住1号楼的刘女士说。
“原来的门球场多年荒废,成了蚊虫滋生地,这次改造成健身广场,创意特别好。”“小花园中间空地建起八角亭,不仅提升了花园品位,也为大家提供了好去处。”“楼顶做了防水层,再也不用担心房顶漏水了。”“楼内楼外一起粉刷,这是既重面子,又重里子。”居民们围拢过来,高兴地述说着小区改造的认真细致。
记者转了一圈,发现小区内太阳能路灯、监控探头、分类垃圾箱、消防设施、公共厕所应有尽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强弱电电路分开设置,弱电走地下,强电用桥架规整起来,消除了原来的杂乱现象,规避了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由于与卧龙岗文化产业园相邻,小区屋顶墙头还特意制作了仿古檐,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
“小区改造,让我们这些退休老人居住更舒适、生活更方便、心情更愉悦、身体更健康,感谢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好生活。”居住在小区的退休教师穆书杰女士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据介绍,作为民生实事,近年来武侯街道持续推进辖区老旧小区改造。武侯街道党工委书记潘同辉告诉记者,市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有机更新,让城市品位“高”起来。目前,武侯街道正在筹划实施更多的小区改造项目,强力推进“四改一拆”,分类改造城中村,努力为重塑南阳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图一、图二:小区景观。 图三:小区居民在健身广场休闲游玩。图四:小区居民在院内亭子下聊天。本报记者陈杰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