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周庄: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本报讯(特约记者申鸿皓通讯员李崇)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是著名散文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的家乡,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的2019年度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文化周庄不是梦”是周庄人的执着追求。
这些年,周庄村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着力打造兰馨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兰馨”品牌和女子工坊、酒坊、五谷工坊、家畜工坊、木工坊、礓石工坊、醋坊、酱菜坊、粉坊、油坊、蜂坊、卤(腊)味坊、粗布坊等“十二工坊”系列农产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逐步走上了特色乡村发展之路。
雨润的周庄,更显明净,像一幅雅致的水彩画,铺展在众人的面前。10月20日下午,一场秋雨刚歇,河南省妇联副主席库凤霞、樊平,带领各省辖市妇联主席,来到周庄村调研妇联工作,全省的注意力再一次聚焦“文化周庄”。
“这是十二生肖传统香包,这是2019年南阳世界月季大会指定产品——月季系列香包,这是2020年推出的纯手工中草药防疫香包,这是今年专门为庆祝建党百年设计制作的‘创意香包’……”周庄村妇联主任、女子工坊“掌门人”杜慧敏如数家珍,言语间饱含着对文化产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希冀和底气,“制作这些‘女红’产品,手头快的工人高的一月可拿到3000多块的工资。”
调研组一行流连在五彩缤纷的女子工坊,辗转于乡土味浓的农耕文化展馆,徜徉在文化韵味十足的文化大院,边听、边看、边问、边议,称赞之声不绝于耳,目击之处惊喜不断,独特的文化建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殷嘱托,让2011年已经启动的“文化周庄”建设展开了全新的篇章。在村支部、乡贤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周庄村利用闲置老宅,先后建成了文体广场、同宾书屋、兰馨书院、农耕文化展馆、文化礼堂等文化场所,并连续举办了六届农民文化节和乡村文明论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推广普及到广大村民心中。周庄人坚信:“文化周庄不是梦,是个理想,是个一步一步能实现的理想。”
文化的繁荣带动了产业兴盛。2016年,周庄村成立妇女协会,开办女子工坊,把即将失传的手工香包、虎头鞋、虎头靴、婴儿棉衣帽等纯手工传统女红产品重新捡回来,周边300多名留守妇女和老人有了增收门路,线上线下销售让周庄香包香飘全国……如今,包括女子工坊在内的周庄“十二工坊”开始绽放光彩,传统民俗技艺逐渐演变成了风生水起的文化产业。
“妇女工作很重要,‘半边天’们功不可没!”说起周庄村的变化,村支书赵荣聚掷地有声,“是‘四组一队’工作法的成功实践,让基层妇女工作热了起来、活了起来、强了起来,并影响和助推了全村工作的开展。”
赵支书口中的“四组一队”,即通过广泛吸纳村妇联执委和热心妇女工作的女能人、女致富带头人等,组建起了发展组、权益组、宣教组、家风组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并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家庭建设、妇女维权等开展工作,有效激发了基层妇联组织的“神经末梢”……
让周庄成为游客慕名参观游玩的“网红打卡地”,让周庄文化更浓、产业更兴、村庄更美、群众更富,释放更大生机活力,是周庄人奋斗前行的“振兴梦”。
“乡村振兴周庄先行。”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在县镇的指导支持下,周庄人也有了新的目标和蓝图:把周庄建设成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样板村、第一村。
以“文化、生态、旅游”及“非遗”为方向,遵循村庄的自然禀赋,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村落景区”;
以公司形式打造“研学游”为主的旅游打卡地,持续打造“文化周庄”和“兰馨”品牌,推进“十二工坊”和“乡创小院”建设;
以“诚信周庄”为底气,开发粮油、艾草、蔬菜、林果乡村农优特产,让百姓找到自尊和梦想,乡村更象乡村,村民过上幸福日子;
…………
文化周庄不是梦。整体谋划一直是“文化周庄”振兴的一把金钥匙,是“文化周庄”不断迈进新高地的“良方”。今日的周庄和周庄人,正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在新起点上乘势向前走,一个更加美丽、更具活力的“文化周庄”即将展现眼前。
(有图片若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