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晚报代言)
能编能导能演能唱,辛勤耕耘曲坛50年,党铁九——
与晚报一起成长彼此成就
本报记者 陈向阳 文/图
已届古稀的党铁九依然很忙,虎年南阳春晚他仍是团队骨干,忙得不亦乐乎;每周还要到南阳文化艺术学校为曲艺班的学生们授8节课;这两天又在张罗着为业界一位前辈举办研讨会……10月29日下午,在党铁九家中,他与记者畅聊,谈他与南阳晚报的渊源,谈个人的创作经历,谈南阳作家群诸位大咖对自己的钟爱……
报纸的白纸黑字,
是对真实的坚守和承诺
“报纸,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社会的敏锐观察者。报纸每天呈现的各类高度权威的新闻,都是编辑记者深入采访、悉心编辑、精挑细选奉献给读者的精神营养品,作为读者,要对白纸黑字有一种敬畏之心。”党铁九对报纸一直情有独钟。
对南阳晚报,党铁九始终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缘。不仅因为晚报在百姓当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广大的读者群体,更让他一开始就对晚报有种莫名亲近感的原因还在于,他当年创办文学培训班时的两名学员进入了晚报工作,自己荣誉感倍增。党铁九对晚报的感情是发自内心、记忆犹新的,他说:“印象中当时的编辑记者都风华正茂,文质彬彬。无论是洛阳纸贵时的荣光,还是网络冲击下的坚守,都令人敬佩。”多年来,党铁九还习惯从晚报的各类报道中寻找素材,丰富自己的创作。
2001年元月,晚报刊发了对党铁九的专访——《鼓捣曲艺三十年——党铁九素描》。“晚报发表记者采访我的文章,把我30年的曲艺创作进行了一次阶段性总结,对我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舞。”而那几年,正是整个曲艺界进退维谷、举步维艰,面临濒危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国曲艺之乡”一家有责任的媒体和有良知的曲艺工作者,不能任由唱衰曲艺的声音不绝于耳。2003年,晚报策划组织我市专业曲艺工作者就曲艺传承发展问题进行座谈,并刊发了记者专评曲艺传承的文章,党铁九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了诸如曲艺要从娃娃抓起、曲艺进校园等新颖独到的观点,与国家后来倡导的曲艺传承创新的理念相契合。他还以晚报的专访为由头,撰写论文参加了河南省理论研究会,《中国艺术报》又以三分之二的版面进行选发。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党铁九随后参评高级职称答辩时所抽的题目正好是这方面内容,答辩全票通过。“我和南阳晚报是彼此成就。”党铁九感慨道。
曲艺的传承创新,
要靠新人的热爱和践行
1951年出生的党铁九,做过知青、炊事员、演员、创作员、文化艺术单位的负责人。目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影视研究会秘书长、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
受文化家风熏陶,党铁九从小就是个文娱活跃分子,尽管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受侯宝林相声影响,很早便萌生了创作表演的冲动,并只身赴天津拜马三立为师。凭借着对曲艺的痴迷,50年来创作发表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作品2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荣誉不计其数。就在10月中下旬,分别在南阳、鹤壁举办的河南省第十四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和音乐舞蹈大赛决赛上,党铁九的小戏《两块银元》、大调曲子《伟人情》和歌曲《南阳关》同获一等奖,另有3个作品获二三等奖,一届赛事上由一人囊括这么多奖项在历届大赛获奖名单中都是罕见的。
在业界,党铁九是公认的多才多艺多面手的“全能型人才”,其作品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寓情于理,他把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观众的尊重都融入到自己所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里。我市原创栏目剧《草庐故事》主题歌出自党铁九之手,他创作、参演的剧目近百个。其中《牛市》《改嫁》斩获河南省电视剧最高奖“大河奖”一等奖及最佳编剧奖。连续20年担任南阳春节联欢晚会副总导演兼语言类节目总导演。还是首个在国家独家曲艺月刊《曲艺》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南阳曲艺作家,迄今已在上面发表曲艺作品十余篇。他培养的学生多人考入大中专艺术院校和部队文艺团体。
谈及这些年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党铁九对南阳作家群众多前辈对他厚爱有加的帮扶感激不尽,二月河、周同宾、兰建堂等都对他的为人和作品给予了较高评价,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党铁九认为,曲艺是门综合艺术,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一个成功的曲艺作品,每个参与者都功不可没。他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愿继续驰骋在弘扬曲艺的大道上,做好传承创新,让更多年轻人欣赏并喜欢上曲艺,使曲艺的薪火在南阳大地生生不息。”
图片说明 阅读晚报是党铁九每天的放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