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里的中医药
马新峰
晚上烧洗脚水时,总要放些艾叶,这是我家多年的传统。
像家家户户一样,我们家每年都会弄些艾叶存放起来。前些年是在市场上买,两块钱一把,买上好多把;最近几年,我和家人在艾叶成熟的季节,总是利用郊游的机会,顺便带上镰刀,游玩采艾两不误。郊区浅山丘陵,野生艾草寻常可见,不长时间就能割一大捆。等过了端午节,放在门口和阳台上的艾草风干,家人将这些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装进袋子里,晚上烧洗脚水时放上一把,去湿散寒、温经通络。当一盆热气腾腾、散发着艾香的洗脚水放在脚下时,我先把双脚放在盆沿上,任满是艾香的热蒸汽在脚下弥漫,扑进怀里、钻进鼻孔,再慢慢地两脚轻轻浅浅下水,一次次尝试,终将脚全部放进盆中……过不了多久,便觉身体微微冒汗,毛孔里似乎都散发着艾香。持续泡上二十多分钟,整个身子热乎乎的,顿觉神清气爽。最后,抬起双脚放在盆沿咂摸一番,两个字,得劲!
家乡寻常可见的艾叶可不仅仅只能泡水洗脚,艾灸、艾熏等传统治疗保健方式让艾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南阳艾产品品种众多,艾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占据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产值已达100多亿元。艾草成熟的季节,南阳到处是淡淡的艾香。
记得小时候,儿童常见的咳嗽发烧是不用去医院,也不用打针吃药的。咳嗽了,家人便会去地里采些黄蒿——据说与提取青蒿素的青蒿是同类,把它揉进白面里,再烙成馍吃,好像还非常管用,吃不上几次,咳嗽便会痊愈。虽然这种含有黄蒿的烙馍吃起来有点苦,但由于小时候白面短缺,能吃这种白面烙的馍还是很诱人的,以致于弟弟妹妹们都羡慕地说,“我咋不咳嗽” ?
上火了,嗓子疼,母亲会煮些黄花苗(蒲公英)水让我喝。没有黄花苗的季节,就用白菜疙瘩煮水,出锅时加点香油,喝上几次效果也不错;感冒发烧时用葱姜煮水,让我不停地喝,直到喝出一身汗,身上便会感到轻松,母亲便说,差不多了;肚子不消化,她会用鸡化石胆(鸡内金)炕干饼让我吃……这些牵扯到孩子们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毛病,这些现在动不动就要住院输水的毛病,在当年都不是事儿,家乡产的中草药和偏方就能搞定。
好些年没见过黄蒿,更没吃过黄蒿馍了。前几天回老家时,在路边看到了久违的黄蒿,我急忙停车采摘,弄了一大捆放在车后备箱。回来后,虽然没有咳嗽,我也让妻子烙了一张黄蒿馍,吃起来依然蒿味扑鼻,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不单是这些小儿科,一些不好治的毛病,家乡的偏方也能治。小时候我老是流鼻血,家人听乡亲们说了一种偏方,用一种“白疙拔草”(音译,是那种匍匐在路边,根系很发达那种)捣碎冲水喝。父亲便到地里找这种草,挖回来用石臼捣烂冲水让我喝,喝了一段时间还真管用,终于将我的流鼻血的毛病彻底治好。随后父母还介绍给爱流鼻血的孩子家长。
老人们常说偏方治大病,长大后才知道,这些偏方与家乡丰富的中药材有关,与家乡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药有关。家乡南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植物品种多样,更是盛产各类中药材。路边田埂甚至是房前屋后,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可能就是一种中药材,其中尤以山茱萸、辛夷、裕丹参、艾草等最为出名,这些药物的种植规模、产量大多位居全国前列,且品质上乘。这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孕育出了闻名世界的医圣张仲景——南阳出医圣决不是偶然的。
如今,在我们南阳,中医药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患急病住院治疗,西医、西药必不可少,但等病情稳定后,“吃点中药巩固巩固”是常态,实现了中西医的完美结合。患有慢性病或处于亚健康感到身体不舒服时,南阳人总会想到中医中药,热心亲朋听说后也总会给你推荐好的中医。南阳名扬一方的中医众多,但也总是一号难求,他们有的供职于大中型医院,更多的来自民间,或城市或乡村,很多是世代传承,靠口碑相传,赢得众多患者的信赖。
在南阳的各类学校,每到春季流感多发季节,学校都有给学生们熬制“三根汤”的习惯。学校会买来一包包的茅草根、苇子根、黄花苗根(三根),熬成一桶桶的茶汤,免费让学生们喝,以防病治病。
这次的“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医药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是阻止疫情蔓延的基础。”南阳像全国一样,配制袋装中药汤剂供市民饮用,政府和相关企业免费为重点行业和人群发放中药汤剂,起了良好的效果。
在南阳街头,中医诊所和针灸、艾炙、按摩的场所随处可见,人们看中医或按摩、艾炙习以为常;在南阳,很多普通人懂中医、识中药。中医药已融入南阳人的血脉。
作为医圣故里,南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的殷殷嘱托,强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南阳的中医药事业必将进一步枝繁叶茂,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