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变”系列报道1·思路之变
勇破善立开新局
本报记者 陈琰炜
10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全省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我市在此次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全省第10名,进步8个位次,进步幅度全省最大。
过去,南阳行政审批效率和政务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作风能力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群众办事难,企业生存环境差。在8月18日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委书记朱是西掷地有声地向全市领导干部提出直抵灵魂的“七问”,直击痛点,振聋发聩。
面对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南阳必须直面问题,正视差距,刀刃向内、实质改变。全市上下以改革开路,靠创新破题,迅速掀起一场优化营商环境的效能革命。
对标对表突破争先
为尽快扭转落后的被动局面,市委响亮地提出“有评比的工作争第一,没有评比的工作创经验”。拿出“跳起来摘桃子”的劲头,向高处攀、同强者拼、与快的赛。
南阳与无锡、绍兴缔结友好城市,并将其作为标杆城市,全方位对标对表,努力学习其在干部观念、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助推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
政务服务热线,学习济南;项目审批制度,学习北海;优化营商环境,学习沿海……各级各部门纷纷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找定位、找坐标、找差距,坚决破除传统思维定势、条条框框限制、看摊守业思想,主动创新求变,敢于打破常规,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每周举办“讲政策讲机遇讲落实争一流”大讲堂,工作干得好不好,互相比一比,大家评一评。
亲商重商企业至上
自从省里启动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后,我市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倒数,跌至谷底、退无可退。朱是西等市厅级领导率先垂范,深入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最优服务,创造一流环境。
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万人助万企”活动热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到牧原集团了解企业需求,现场为该集团的生产办公楼、职工宿舍楼等项目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开展招聘活动,积极搭建企业用工“连心桥”,助力解决企业招工难、居民就业难问题……
巢好凤自来。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蒋小忠、财信集团董事局主席卢生举、万达集团首席总裁助理兼发展中心总经理柏雪峰、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由广君等客商纷至沓来。大家一致表示,南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这里投资兴业放心、安心。
项目为王产业为基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市委、市政府决心背水一战,营造良好氛围,坚决打赢翻身仗。
项目谋划到位。各区(功能区)积极谋划项目、精心包装项目、大力招引项目,上报的产业类项目增多,增强了发展后劲。
项目招引到位。大力发扬“六皮”招商精神,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科研招商、行业协会招商、以商招商,成效明显。项目签约推进日每月28日如期举行:7月28日,签约项目42个,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8月28日,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244亿元……
项目保障到位。加强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解决资金、土地、环保等制约因素,全面推广“4天办4证、拿地即开工”模式,依法依规、打破常规,最大限度地压缩项目审批时限,确保项目自签约之日起3个月内开工。
高效闭环抢抓落实
“庸懒散慢拖”曾是企业和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为扭转这一状况,市委领导带头、各级领导干部跟上,全市上下痛下决心,以刮骨疗毒的实际行动整治顽疾。
7月3日,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召开,朱是西、王智慧一到任,当即进入工作状态,接连召开重要会议安排工作,赶往一线实地调研、走访慰问,每天都是满满的行程。
龙头怎么甩,龙尾就怎么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转作风、抓落实,树立起了鲜明的导向,发挥了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各级各部门把高效闭环、抢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努力做到任务第一时间明确、不推诿扯皮,要求第一时间讲明、不模棱两可,工作第一时间跟进、不拖泥带水,结果第一时间反馈、不耽搁延误。
如今,放眼南阳大地,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干事创业正呈现出一派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