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时评)从“淯阳桥”走入博物馆说开去
作者:  杨青晓

从“淯阳桥”进博物馆说起

杨青晓


    10月19日,陪伴南阳人走过28个春秋的“淯阳桥”正式走入历史,镌刻在桥上的“淯阳桥”匾额,也被工人们小心拆下,送入南阳博物馆永久收藏。


    前天的风很大很冷,但还有很多人特意赶过去,想看最后一眼。他们舍不下这座桥,因为那里有镌刻于岁月的温暖记忆;同样舍不下的还有城市管理者。


    这座诞生于上个世纪城市发轫之初的小桥,尽管单薄简陋,却早已融入城市融于人民,与市民结下深情。她早已不是一座桥,而是人们心头的牵挂,是城市的诗和远方,她甚至成了南阳城市文化的一个符号。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4月,在新的淯阳桥开工建设时,施工者并没有简单粗暴地“一拆了之”,而是暂时保留,并控制人流数量,继续让人们去参观、拍照、留念;但时光总向前去,冬去春来,也是不变的永恒。完成历史使命的淯阳桥,终究要走下舞台。如何让她完美离开,留下城市发展脉络,留下人文记忆,也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更新迭代中,“淯阳桥”走进博物馆,这是她最好的归宿,也是千万人的众望所归,当然,更彰显了城市管理者对民意的重视和对城市历史人文遗迹的保护和传承。

    当前,我市正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提质三年行动计划,无论是市中心医院西部区域的改造,还是烟厂对面双隆公寓的拆除,无疑都是一次破成蝶的升华,众多南阳人,更是对“四改一拆”寄予深切期望。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居住环境,完善城区功能,加快城市有机更新,这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在。


    城市建设是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处理好“上与下、远与近、旧与新、内与外、好与差、大与小、建与管、古与今”这八大关系更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验。令人兴奋的是,市七次党代会对我市城市有机更新提出科学定位,将坚持老城与新区、地上与地下、硬件与软件、宜居与宜业相统一,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市委书记朱是西更是明确指出,要擦亮南阳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内涵,加强文化元素注入,加快文化地标建设,彰显城市底蕴,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以文化城,更能行稳致远。不管是启用“三馆一院”,还是正在着力打造的“四圣”名片,我们都是要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留下更多的城市历史记忆,丰厚城市的文化底色,延续着南阳文化的“根”和“魂”。


    而“淯阳桥”走进南阳博物馆,就是我们这座城市对历史、对文化敬重的生动体现,它更让我们对这座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充满无限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