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千企帮千村”活动综述
作者:  王鸿洋

凝聚民企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全市“千企帮千村”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王鸿洋

 

一望无垠的金银花迎风摇曳,翠绿丛中金银相间、美不胜收;鳞次栉比的池塘波光粼粼,小龙虾、大闸蟹“矫健”的身影若隐若现;错落有致的光伏大棚蔚成景观,棚顶发电,棚内顶着“小伞”的茶树菇长势喜人……行走在我市各地乡村,脱贫摘帽后的产业发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回望过去五年,我市广大民营企业和各级商会组织积极响应号召,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广泛参与千企帮千村活动,用智慧与爱心书写责任担当,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据市工商联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643家企业投身“千企帮千村”活动,结对帮扶2561个村(含市外),惠及30万贫困人口,参与企业全省最多,受帮扶村全省最多,受益贫困人口全省最多。市工商联作为活动牵头单位,与牧原集团等6企业共同受到了全国表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企参与 践行社会责任

松土除草、蔬果检测……1013日一大早,邓州市小杨营镇孙楼村贫困户孙子奇就已在附近的黄志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忙活起来。自家的责任田全部流转给了公司,自己还在这里打工,一天60块钱,一年下来增收将近2万元,家里的生活状况明显好转。说起自己的工作,孙子奇脸上乐开了花。孙子奇的幸福生活也是我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的一个缩影。

手牵手前行,心连心振兴。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千企帮千村”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争当主角、勇挑重担,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五年来,1643家参与企业累计实施产业帮扶投入资金近15亿元,开展就业帮扶1.55万人、技能帮扶3.14万人,公益帮扶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2亿元。改变了扶贫开发、乡村振兴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拓宽了扶贫资金投入渠道和领域,壮大了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机制调动 贡献民企力量

“千企帮千村”活动,帮扶企业是主体,是生力军。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主动性,打造企业实效性,机制建设最重要。为此,我市始终坚持突出政府主导,助推“千企帮千村”活动落地落实。强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召开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坐阵部署的高规格动员大会,下发“千企帮千村”活动文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领导一线指挥调度的大格局。强宣传。先后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新闻稿件2300余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了帮扶企业“担当有为、大爱无疆”的精神和“千企帮千村”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全市选树了100家示范企业,用身边典型引领企业踊跃参与,树立了良好的舆论导向。强督查。对各县市区实行一季度一暗访一排名一通报,对帮扶企业实行一月一摸排一评比,营造了“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

在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我市强化举措,倡树参与导向,努力让帮扶企业“舒心开心顺心放心”。给地位。把企业帮扶作为企业家参政议政的“硬尺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提名上,对表现突出的优先考虑,对不参与的一票否决。全市有199名优秀企业家担任市人大代表或市政协委员,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给荣誉。在劳动模范”“五四青年奖章”“三八红旗手评选上,对帮扶企业优先推荐,重点安排,先后有98 名企业家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给政策。对帮扶企业做到项目资金安排银行贷款协调优先,先后帮助1200多家企业融资超70亿元。给服务。着力从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等六个方面为帮扶企业开展服务,当好“金牌店小二”,累计为企业办实事6106件。

 

助民惠企 促进共享发展

“千企帮千村”是一道“共赢题”,企业帮村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完善防贫机制,就能彻底拔掉“穷根”,增强被帮扶村的造血功能和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企业在帮扶的过程中,也能找到自身的动能转换增长点转型升级突破口改革创新着力点,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攻坚硬骨头,我们公司按照‘千企帮千村’工作部署,在脱贫攻坚中打头阵、担重任,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制定帮扶方案,在原有产业辐射的基础上,通过投资分红、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捐资助学、改善村容村貌等多种途径,运用脱贫政策辐射到户、入红利落实到人的法,精准帮扶西峡15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采访中,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在脱贫攻坚中虽然付出了不少,但始终觉得这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帮扶过程中企业也拓展了发展空间,塑造了良好形象。

 

帮建共举 唤醒乡村嬗变

山上核桃挂果,山下肥猪满栏,房顶还有太阳能板发电,过惯了苦日子的黄楝人现在生活比蜜甜。1012日,内乡县余关镇黄楝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感慨地说,在牧原集团、伏牛山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的帮扶带动下,曾以穷困闻名的黄楝村,已变为一个花园式的生态产业新型社区。

助推脱贫攻坚,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是千企帮千村活动所擘画的最美模样。五年来,我市运用五帮融入模式,唤醒乡村嬗变。帮产业。引导800多家“农”字号帮扶企业,围绕、茶等特色优势产业,一村一策,送项目、建基地,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300多个,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帮就业。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采取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安排贫困人员就近就业1.6万人。帮技能。鼓励企业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传帮带,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先后有3.2万贫困群众靠技能脱贫。帮商贸。采取企业自采和向外推介的双向销售方式,推动扶贫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学校、进社区、进食堂,带动群众增收。帮民生。先后有700多家爱心企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2亿元,用于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等,有效解决了受帮扶村在教育、卫生、养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成了10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筑梦田垄间,奋斗于乡野。如今的南阳大地,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0.1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一派欣欣向荣。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全市上下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企业由帮村兴村、群众由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奋力谱写南阳高水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打造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绚丽篇章,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宛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