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稿件)
重阳节溯源及习俗
崔鉴平
重阳节,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遵从传统的百姓们于这天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重阳节大有来历,追溯其源头,就是远古时代对火星、火神的崇拜。
一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星象变化,总结出天体运行的规律,古代观星文化长盛不衰,主要目的是服务农事生产,以及祈求长生和官位运程。先民们观察到大火星宿将于深秋九月隐退,遂产生莫名的恐慌。原来,古人一向以大火星宿的出现确定劳动生产和生活,大火星宿的退隐,让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意味着漫长冬季的到来,为此,人们要举行祭祀活动为大火星宿送行。
随着圭表的发明、历法的出现,先民们对季节和节气变化、时间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单纯依赖星宿的变化,九月祭火的仪式因此衰亡。但这种仪式却保留在古淮水两岸的江南部分地区,那里的百姓至今仍有在重阳日祭灶的习俗,主要是祭祀家居的火神,这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留下的痕迹。
重阳节的名称是汉代以后才有的,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们已注意到“重九”这个非凡的日子,此时恰逢秋收,借此作为一个重要节日开始在宫中举行宴飨歌舞以示庆祝,此后一直延续到秦汉时代。
汉代,重阳节习俗由宫廷流传至民间。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谋害以后,她的一位名叫贾佩兰的侍女被驱逐出宫,嫁与平民为妻。贾氏对人讲述长安宫苑物事:“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此事在《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这个说法与汉朝达官贵人服食仙草、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相吻合。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儒家文化中,“九”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籍此重九亦称“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而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二
重阳节有避疫的特殊蕴意。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汝南县一个叫桓景的,他的家乡突发瘟疫,桓景的父母不幸都死于疫疾;桓景离家到东南山拜仙人费长房学艺,仙人授桓景以剑术。功成之日,费长房对他说:“瘟魔将于九月九日复来,你可回去除害了。”临行前,赠他茱萸一包,菊花酒一壶,并要桓景告诉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初九那天,他带着妻儿、父老乡亲登上一座高山;把茱萸分给大家随身带上,又把菊花酒分给每人饮用,以此避疫。一切就绪,桓景下山与瘟魔拼死搏斗,一举斩杀瘟魔。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斩瘟魔的事迹广播四方。
古代避疫方法之一就是插茱萸。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直到今天,传统的南阳人都要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插在门头,挂在胸前,或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唐代王维曾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描绘出一幅插茱萸的实情实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时光。也是从那时起,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三国的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明朝南阳唐藩三世王朱琼炟亦有秋游《卧龙岗》诗感怀:
淯水东流去渺茫,
一湾回绕卧龙岗。
霜飞平野枫林赤,
日映疏篱菊蕊黄。
智略未应俦管乐,
英雄毕竟服关张。
临风不用论成败,
二表忠肝万古香。
三
重阳节赏菊花,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此时菊花盛开,正是一年赏菊好时节;古人喜爱安静,于花团锦簇的菊花丛里体味生活的美好,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晋代文人陶渊明隐逸山林与菊为伴,他爱菊、痴菊,有诗为证:
菊花如我心,
九月九日开,
客人知我意,
重阳一同来。
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证实魏晋时期已有赏菊、饮酒的习俗。菊花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古人以菊花酿酒,并以此招待客人成为风尚。一首出自北宋汪洙所编《神童诗》中的一段最形象: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咏白雪诗。
诗人所讲的黄花,就是重阳节的黄色菊花。
重阳节有寄托长寿的愿景。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为最大数,因此有长久、长寿的含意。而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又有“菊寿”一说。明代诗人谢迁有《题菊寿上虞陈处士·其一》诗:
古稀华诞届重阳,
采采东篱菊正芳。
想见聚星堂上客,
寿觞齐举溢秋香。
四
传说重阳节吃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因此重阳节除了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外,还有饮宴、吃花糕这一程式,活动围绕着团圆和敬老祝长寿。《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杜公瞻有注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成为重阳节的主题。
直到唐朝时候,重阳节才正式被定为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同庆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宋代,重阳节活动更加丰富,热闹非凡,《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北宋汴梁城重阳节时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朝的皇城,宫中后妃、宦官从初一就开始一应庆祝活动。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南阳唐王府的藩王们亦不甘寂寞,骑马乘船去郊外登上南阳的九架孤山远眺,而足不出户的嫔妃们则于府苑王府山上嬉戏、赏菊,重阳节延至今日,已经成为南阳人约定俗成的登高野游活动。
中国人内心中有着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根基。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地方就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1989年,国家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清•陶渊明爱菊青花瓷粥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