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记者走进警局,听民警讲述有关学生的网络诈骗案—— 骗子无孔不入 学子请擦亮双眼
作者:  徐蕾

昨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记者走进警局,听民警讲述有关学生的网络诈骗案——

骗子无孔不入  学子请擦亮眼

 

   本报记者徐蕾

 微信图片_20211012180642.jpg

微信图片_20211012180649.jpg

10月12日,卧龙区公安分局民警走进大学校园进行网络安全宣传  通讯员贾耀河摄


    互联网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方便,但也滋生了网络诈骗等黑灰产行业。无论是对网络和新技术等不熟悉的老年人、刚刚进入职场急需稳定经济来源的青年人,还是频繁涉足于投资理财的中年人,就连学生群体也正在成为诈骗犯罪分子瞄准的目标。昨日,我市举行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校园日”活动,记者走访卧龙区公安分局,请民警梳理了今年以来涉及学生的网络诈骗案件,以下诈骗手段,提醒广大学生注意防范。

 

兼职刷单,大学生掉进网赌陷阱

 

   大学生活,除去上课之外还会有不少自由时间,很多同学会在这个时候去做兼职,一方面是想给家里减轻负担,另一方面想历练自己收获工作经验,但是单纯的他们被骗子盯上了。

   小王今年20岁,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4月下旬的一天,她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布招网络兼职的信息。小王加了对方的微信,并进了一个微信群。进群的第一天,她按照要求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得到了1.88元的红包,第二天她依照群主要求扫码进入“冲量群”,群内所谓的刷单任务就是垫付100元可以获得130元的返款。获利后,小王按照群主要求进入了另外一个网站,并注册了账号,然后他跟着群主做新的任务。点开网站首页后,她按照对方要求开始玩页面上的“五分时时彩”,就是押单双,她牛刀小试,第一把投了200元净赚了260元。就这样在对方的诱导下,她投注的砝码加大,尤其是看到群内有人发“投5万提现99000元”的截图时,她也动了心,投2万元押大小,结果却没押中,客服借口说投注的人太多导致系统崩盘,要想回本就加投5万起步,直到此时,小王才觉得诈骗,于是报警。

   民警提醒:网络刷单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任何要求垫资的网络刷单都是诈骗,遇到“刷单”、“刷信誉”、“刷信用”的网络兼职广告时要提高警惕,刷单前先问问自己,动动手指真的就能赚钱?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要保持清醒头脑,千万不要被蝇头小利迷惑。

 

“跑分”赚佣金,她沦为犯罪分子帮凶

 

   对于网络诈骗,不管过程如何,最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受害人银行账户转账,一旦受害人将钱转进账户,诈骗分子就会迅速将账户里的钱转移、消费或支取。因此催生了买卖、出借、出租手机卡、银行卡等用来“洗钱”的黑灰产业。警方从办理的大量电信诈骗案件中发现,为了贪图小利,出售银行卡的竟然有不少是在校大学生。

   卧龙区公安分局在对一起跨境网络赌博案侦办的过程中,通过对涉案资金流进行上下线梳理,发现湖南籍一名林姓女子存在利用银行卡为境外网络赌博平台提供资金流转并从中获利的嫌疑。在调查中,民警发现,林某系湖南某高校在校生。民警前往湖南,通过实地走访布控,成功将林某抓获。归案后的林某供述,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费常常捉襟见肘,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今年2月份她通过微信好友的介绍进入一个微信群,负责网络收钱赚取佣金,后来她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跑分”群。群中每人提供一个银行卡收钱(可以不用自己的卡)成为跑分会员,群主在群里面发通知和跑分平台链接,跑分会员进入链接按要求把该银行卡收到的钱转给“客户”。林某每天能收到可观的佣金,正当她为自己找到了一份“可靠”的兼职而沾沾自喜时,民警找到了她。她才明白这个佣金的背后,连带着刑事责任,而她自己已经沦为了网络诈骗分子的帮凶。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林某被卧龙区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

    民警提醒:一张电话卡、一张银行卡,以几百元的价格出租或出售给他人,犯罪分子可以用这些卡来实施犯罪,一次诈骗,金额可能就是数百万元。出租、出借、出售和购买个人银行卡或企业对公账户,不仅影响个人征信,还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因此每位公民应做到不以身试法,不做诈骗分子的帮凶。

 

借助“饭圈”,骗子盯上未成年追星族

   多数追星族都希望自己不错过偶像的任何信息,骗子也就从中嗅到了“商机”,利用粉丝对偶像的崇拜,编织了一个个“梦幻”骗局。

   卧龙区中学生小李是某当红明星的粉丝。小李为了看偶像一场演唱会的回放,她被潜藏在粉丝群(“饭圈”)中的网络骗子盯上。今年614日,端午节假期,晚上9点多,小李用家长的手机核对作业时发现QQ群里群主发了一条消息,有她喜欢的明星演唱会回放记录,需要扫码进入一个微信群才能看。小李打开这个二维码,识别后进入一个微信群,并按群主提示步骤操作。其间群主得知小李是未成年人,便吓唬小李说,因有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商户现在被冻结资金6万元,需要小李配合解冻这些资金,不然话会向法院起诉小李。

   小李被吓了一跳,便拿来父亲的手机,按照群主的要求,通过视频将父亲手机绑定银行卡的情况如实给群主看。接着群主要求小李在指定网站上下载一款语音App,并指导小李转账10万余元。在这个过程中,群主还指导小李把转账记录、聊天记录、下载的软件删掉。直到第二天,小李的父亲要还信用卡的钱时才发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里少了10万余元。

   民警提醒:这是一种以明星粉丝为目标的新型诈骗。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青少年粉丝群体冲动热情、易受操控诱导的特点,混进“饭圈”,甚至专门组建“粉丝群”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常见的有充值解冻资金骗局、明星演唱会门票骗局、明星粉丝福利骗局等。因此对粉丝群里涉及扫码支付、转账的行为要再三辨别,必要时和家人沟通,也请家长也要妥善保管手机密码。

 

免费领皮肤,玩游戏也要时刻防诈骗

未成年人是网络游戏玩家里的主力军,而正因为年纪小,防范意识差,让许多未成年人陷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

   918日,小学生小马在卧龙区车站南路的家中用家长的手机玩手游。有游戏玩家私信小马要送他游戏皮肤。按对方提示,小马进入一个精英群,在群里加了这位网友的QQ号。对方通过QQ号与小马视频,让小马打开支付宝的付款码并对着屏幕,对方要求扫码,小马不让,并关掉了视频。这位网友又让小马添加一个QQ号,小马没有添加。此时他却收到了支付宝消费短信。小马一看,上面显示十条消费信息,从198元到998元不等,一共消费4900元。

   家长发现小马被骗后带着小马来到卧龙区公安分局报警。

民警提醒:网络游戏凭借其竞技性社交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群体沉迷其中,甚至为游戏里一个“角色”“皮肤”疯狂投资,犯罪分子正是看准这点,向游戏玩家这个群体伸出魔爪。游戏玩家应尽量避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如果需进行交易,应通过正规平台。对于未成年人,家长应尽量不要让未成年子女单独玩手机、进行资金交易等。同时要教育孩子提高防骗意识,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验证码、支付码等信息,发现上当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