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若幽兰香自远 ——忆父亲周同宾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静若幽兰香自远 ——忆父亲周同宾
作者:  周滔

静若幽兰香自远

——忆父亲周同宾

周滔


  小时候家住建设路南阳县文教局临街的筒子楼,一家人蜗居于一楼和三楼的两间陋室,三楼房间的一半是父亲的书房。一楼房间临街喧闹,所以父亲的书房是家里最安静的一方角落,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记忆中我总是趴在父亲的书桌上写作业,而父亲会在旁边的沙发上静静地看书,屋子里只有母鸡啄米图案闹钟的嘀嗒声。这安静的空间让人妥然安心,时间过得很慢,却又很快,转眼间我就长大了,而家也先后搬至北苑村、柳林庄及至现在的小区,而我也离开了家乡在外地生活。不论时空的转变、心情的起伏,只要坐在父亲的书房,整个心都沉静下来了。这方安静的空间,正是父亲的虚静恬淡赋予的,他的文字安静,人也安静,心更安静。

  文静

  谈及父亲的文章,“思想深邃、品味高雅、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等词语总是常见于评论文章中,而承载了这样厚重意蕴的是一行行质朴、凝练、安静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钩章棘句,也没有艰涩典故。读父亲的书,需要静坐一隅、心境空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触摸那些深邃的东西。长于文学之家的我小时候也曾想遣词造句写一些文章,记得初一的时候,《南阳晚报》副刊组织了中学生暑期“书香阅读”的征文活动,作为一个对文学感兴趣且读了一些书的少年,正好借此机会把自己收集的那些好词妙句用起来,于是就写成了一篇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故作高深的文章,洋洋得意地找父亲看。父亲看完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写文章的人与读者是什么关系?”“拍话儿的人”,没等我回答父亲就给出了答案。拍话的人之间不是上课、不是说教,更不是炫耀,而是平心静气地交心说话。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理解了文字最有魅力的并不是形式,而是所负载的真情实感。而父亲的一生,真诚、朴实、厚道、恬淡,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父亲文字的影响一直伴随着我,虽然我后面从事理工科的研究,但是即使是自己的论文、教案课件、工作总结,每当提笔开始写作的时候,父亲的教诲总会萦绕于耳边,我也希望把这份安静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人静

  父亲喜欢安静,并不热衷于那些喧闹应酬或宏大场合。所以记忆中父亲最多的状态都是安静地看书。家搬到北苑村之后,经常在晚上停电,而停电就意味着我没法看周日晚上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父亲有时候会骑自行车载我到有电的地方看,坐在后座上,父子一路无话,我眼前是父亲消瘦的脊背,耳边只有二八永久自行车吱扭吱扭的声响,我却特别享受这一刻的安静,父亲的爱一直是这样润物细无声。但父亲的安静并不代表他是个了无生趣的人,父亲早年会拉二胡,会画水彩,英语流利,也是文艺骨干。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北关浴池洗澡,彼时浴池会向顾客售卖“咖啡”,印象中那就是一杯固体咖啡糖冲开水后的饮料,在那个没有星巴克、瑞幸的时代,似乎是南阳少有的能喝到咖啡的地方。洗澡出来后,在浴池的更衣处,父子两个各自端着这杯一毛五的“咖啡”,父亲会给我讲他学英语的过往,那些有趣、生动的往事就像春日南阳街头透过刚长出嫩叶的法国梧桐洒下的阳光一样温暖——虽然故事本身充溢着咖啡般苦涩的味道。时代的大潮涤荡了包括父亲在内很多有才华年轻人的梦想,但父亲把初心和梦想都化作对文学的热爱、对苍生的关注。多年后我陪父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散步的时候,父亲看着这所他本来有机会就读的学校的一草一木,眼神中并没有哀怨。因为父亲并不通过外在的东西去展示自己满腹的才华和内心的丰盈,他对金钱物质没有追求,对头衔官职没有想法,对阿谀奉承和高谈阔论没有兴趣。有一年陪父亲坐索道登上了兰卡威最高的山峰,面对着豁然开朗的宏大风景,吹着印度洋的海风,父亲笑了,那几年还没有见过父亲那么开心地笑过。一个心若沧海阔的有趣灵魂,一个身似青莲洁的消瘦身影,沉浸在山海之间,那么安静。

  心静

  日月流转、世异时移,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父亲均能保持那份平静的心境。1994年,参加完中考的我差0.5分没有考上本市最好的高中。而那时动用关系或者交“赞助费”就有可能跨越分数的门槛。对于我们这个不殷实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当然也可以“找关系”,这个小城的人情网络梳理起来也并不复杂。父母很平静地征求我的意见,我很决绝地决定去那个第二志愿的高中,回想当初的决定,并不只是基于体恤父母的考虑,更多是受到父亲静若幽兰品性的影响:是自己的,努力获得;不是自己的,不可窃得,父亲应该对此是欣慰的。家风如此,我和两个姐姐在人生道路上每个需要抉择的时刻,总能作出父亲希望的那个决定,因为这都是我们的父亲、母亲身正、心正、行正的基因注入我们灵魂所带来的结果。父亲第一份工作是教师,直到我成为教师之后,才理解了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为什么需要一个平静的心境——桃李不言、甘当人梯之类的词语知易行难。即使父亲后来不做教师了,但每每看到父亲为很多年轻作家作的序,以及一些作家悼念父亲的文章,都会发现“师者”是父亲一直的坚守。师者,意味着不求回报的付出以及一辈子的坚持,这些都来自父亲恬淡安静的心性。他的三个子女最后都成为教师,应该是父亲很欣慰的事情。给父亲打电话时,父亲并不会关注我的收入、职位之类的话题,他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今年又招了几个学生,他们学习怎样,听不听话等等,还经常问我上什么课。当有一年告知父亲我的第一个博士生顺利毕业后去某高校也成为一名教师后,父亲是那样地高兴。父亲眼中我们职业发展上的成功标度并不是职位或金钱,而是有没有真正地去传道授业。所以,每每面对我的学生的时候,总能感觉到父亲期待的目光注视。传承与坚守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而父亲安静的心是我们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五七”的时候去父亲坟上,看到野草已在坟上渐次长出,眼睛瞬间模糊了。模糊中,眼前浮现了老南阳机场那一地的野草,父亲坐在草丛中看书,我在跑道上学习骑自行车。天很蓝,风很大,周边还有小孩子玩耍时的喧闹和拖拉机的声响。十一岁的我那时并不了解“文如秋水尘埃净、人似秋兰品自高”之类的说法,但是觉得周围很安静,安静得可以听到天籁,安静得让人身心熨帖。这全然是因为父亲在身旁,即使野草已经把他消瘦的身影遮得时隐时现。多么想永久定格这一瞬间,但泛滥的泪水早已润湿了这沉静的画面。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