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汀与辛亥革命光复南阳旧事
作者:  蓝成云

      杨鹤汀辛亥革命光复南阳旧事 

  蓝成云


1911年,农历辛亥年。这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在孙中山黄兴等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下,爆发了反清的保路运动。925日,四川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191110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在武昌起义,首战武昌,再战汉阳、汉口,起义军顺利掌控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这场推翻清王朝的起义因为发生地在武汉,称为武昌起义这一年按农历是辛亥年,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很快波及到南阳。

参加武昌起义的队伍中,有不少南阳人士南阳紧邻湖北,是南船北马要塞之地,白河入汉水到长江,是那个时代中国南北的主要交通通道。南阳人进入湖广或江浙、福建必经武昌,因而在武汉三镇的南阳人很多。这其中不少人穷困潦倒,就到武昌清军队伍里吃粮其中就有徐万年、马云卿等

马云卿字克印,现新野县城郊上青羊村人。清光绪三十年秋,因饿扒富户家红薯受打骂,羞愤之极白河乘舟到了湖北襄阳逢湖广总督张之在襄阳招募新兵,马云卿就应募当了兵,分在湖北提督第八镇统制张彪部下。武昌起义时,马云卿随张彪部攻打清军。因作战勇敢,起义成功后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军政府稽查长。后调军政府招讨师安陆、襄阳、鄂阳、荆州)霖(荆门人)部下任职,参加了进攻荆州安陆襄阳等地的战斗。不久,湖北军政府黎元洪都督任命马云卿为军务部长令其筹集人马向北进攻河南。马云卿受命后,树立河南旅鄂奋勇军大旗,特别召集河南在鄂青壮年,很快拓军两千余人,黎元洪派人点验后,发给武器装备,任命马云卿为奋勇军统标1912年元月下旬,马旅鄂奋勇军北上经襄、樊、随、枣进攻河南之南阳。扎新野县新甸新野县城驻扎新野,威南阳。这时季云霖部阙龙率军队攻邓县、克邓县。马云卿派人与南阳同盟会负责人杨鹤汀联系,准备里应外合攻占南阳。

    杨鹤汀,生于1877年,名维鲁,字鹤汀,世居南阳城南白河岸边赵村。1906年,杨鹤汀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他不满清廷腐败,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立志育才救国,实业兴邦。先在河南省府开封中州公学教习,19083月,他与同盟会会员罗飞声等人一道回南阳,创办南阳公学。一边办学,一边联络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和学生与武昌革命秘密联系,并创办《民报》、《大汉报》,以次为阵地进行反清宣传活动。辛亥革命前夕,他已发展同盟会会员150多人,并用家产购买枪支待机起义。武昌起义成功,他随机而动,时刻准备接应起义军攻占南阳。当河南旅鄂奋勇军在马云卿带领下,进入河南境后,他更积极行动,配合马云卿密谋里应外合。同时,动员社会流一起投入反清光复南阳的行动中

    镇的总兵谢宝胜是清朝一员悍将。谢宝胜,出生于1846年,名宝胜,字子,外号谢老道,安徽寿县谢家集人。幼年孤留,曾在寿州道观为徒。清同治七年(1868年),云游甘肃太白山,宁夏统金。因镇压甘陕起义军擢为千总。后随军出征新疆等地。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谢宝胜随出山海关与日军激战,智勇出众。翌年,《马关条约》签订,宝胜与上级不和入北京白云观为道士,后到怀府(沁阳)风 茅仙洞修炼。光绪二十六年,京师的武卫护军荣禄请谢宝胜出山,并任命为前路后营管带,累功升为将。宣统元年(1909年),授河北镇总兵,次年调南阳镇总兵。南阳人称谢老道。

    清末,河南省驻军三个镇衙门,即河北镇、开归镇,南阳镇。南阳镇,命总兵“前路巡防军统领驻防,总兵就是南阳的最高军事长官,驻镇衙门。全镇兵员约2000余人,南阳城内驻军号绿营兵驻左营(解放路北头),内设游击1人,千总2人,把总2人。下设各营皆分散周围所辖各县要地。如汝宁营(今汝南县),襄城营(今襄县),信阳营(今信阳市),邓新营(今邓州市),荆紫关营(今浙川荆紫关镇),卢氏营(今卢氏县)。由此可见,南阳镇防范地域是河南省的南半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寄予厚望的就是南阳镇总兵谢宝胜把好河南南大门,防止革命军向进攻。

辛亥革命爆发后,因南阳离武汉很近,谢老道就不断派探子刺探武汉军情,调整兵力,准备严守南阳,阻断起义部队进入河南。当马云卿河南旅鄂奋勇军克新野,季云霖部下阙龙攻下邓州后,谢老道调襄城营、汝宁营部分兵力进驻南阳,并征调部分民夫和玄妙观道士和清兵一起守城,准备与起义军决一死战。

杨鹤汀和同盟会成员商议,谢老道勇猛善战,是一员悍将,并且忠诚于清帝且装备精良,而马云卿所带部队是刚组建的新军,且装备较弱。如果对抗起来,起义军能否取胜难以把握,南阳城毁百姓遭殃。商议的结果以智取为上,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杨鹤汀利用自己对南阳熟悉积极谋划。利用《民报》、《大汉报》大力宣扬起义军在黄兴带领下已经北阀马云卿先头部队准备攻占南阳消息。强大舆论宣传下的南阳城中老情绪高涨盼望起义军到宛,时刻准备持壶浆以迎师

之后,杨鹤汀又连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动摇谢老道抗击起义军的意志。杨鹤汀十分熟悉谢老道的处世哲学,他是道人出身,并以道人自居,凡遇重大事情,必到道观焚香祈祷,占卦问神。南阳城内有两处道观香火旺盛,一处是玄妙观(中国道观四大林之一),另一处是卧龙岗武侯祠,这两个地方是谢老道常去之处杨鹤汀已暗中安排人做通了道人思想工作,让道人知道大清大势已去,列强进攻中国,人民苦难深重,反清光复才是民心所向。果然如杨鹤汀所料,谢老道知道起义军兵临南阳后到玄妙观联络道长姚霭云,让训练道人卫城,但响应者甚少。又到武侯祠跪拜明,在像前祈祷护佑,还抽神签占了一课谢老道暗暗许愿,虔诚的抽了一签,细观文却是你问我,我问谁,你屁股底下500这一签正击中谢老道的精神要害,大惊失,怀疑自己的兵士已经动摇叛清。回到镇衙门,召千总、把总商议,获知不少士兵已散失斗志并已逃跑多人更是恐慌,恋战心动摇。据后人传说,此正是杨鹤汀精心安排。

第二步棋,让军政内部起讧。对当时的南阳清知府徐承煜,知县文策,杨鹤汀早就开始做思想工作他利用省会开封的好朋友,北京上学的朋友及与知府、知县有交情的人,策反知府知县。并亲自到知府衙门申明利害。因此,当谢老道与知府知县商议卫城之事遇到的消极态度虽对知府徐承煜知县文策有了猜忌。清史谢宝胜篇文载:值鄂乱作,豫南与陕、鄂壤地接,支振数十日,而襄樊军阑入,士民与道教将内讧。诸将意沮,或莫而奋。 1912218日,南阳知府徐承煜不顾谢老道监视仓皇逃离南阳,接着南阳知县文策砸开城门而去。知府、知县逃跑,谢老道抵抗的决心基本瓦解。

第三步棋,内外联动,加大威逼力度。1912214日,马云卿部驻新野,湖北军政府招讨师季雨霖增派部队由阙龙带领会师新野,军威大振。但恰在此时接湖北军政府指示,让马云卿部向南调动。杨鹤汀已看到胜利在望,力劝马云卿返鄂继续向南阳进逼,取胜南阳后返鄂不迟。马云卿听劝挥师北上。  

当时南阳有几个大姓人家,如张家、米家、勇家、杨家、水家等出了不少乡贤士绅与谢老道交往甚密,特别是杨鹤汀族弟杨汉汀(人称杨八少)与谢老道更为亲近,杨鹤汀提前做好这些乡绅的工作。杨鹤汀让族弟密切掌控谢老道的动向,动摇谢老道抗击守城的决心。谢老道得知马云卿兵临城下,召集以杨汉汀为首的乡绅商议对策。杨汉汀等人力劝谢老道不能抵抗,并把起义军如何英勇夸大了一番;将季雨霖增兵马云卿上万人围攻南阳城说十分紧急。谢老道感到大势已去,求和难忍,求战无力,遂采纳了乡绅意见即可让出城关,撤至郊外,再做定夺出城前谢老道一面派人到开封求援,一面命令驻守豫鄂边境的三位千总任福元、仝锡元、包炳耀速到方城以作部署。

1912219日(正月初二)谢老道带领亲兵家眷弃城潜逃,准备到方城驻扎,重整人马。逃到方城县城,看到城门竖着很多白旗,知道方城知县向起义军投降,不敢进城,继续向北,当晚住方城县北树镇骡马内。夜,接到上级公报:段祺瑞领衔迫使清帝退位谢老道惶恐万状,万念惧毁深知大事已去,随举枪饮弹自尽

1912219日(正月初二),谢老道逃窜的当天,马云卿领两千多奋勇军列队进城至此,南阳光复。

鉴于杨鹤汀智斗谢老道,兵不血刃,武昌义军占领南阳,房没毁一间,百姓没伤一人,马云卿部没打一抢,各界力推杨鹤汀为任中华民国南阳知府,朱霞(清举人,同盟会成员),为南阳县知事。鹤汀任职后,不负重望,出示安民,政令一新。赈济贫苦市民,镇压罪恶昭著人,使城秩序安稳,商业繁荣,民众皆大欢喜。

时至如今,杨鹤汀智斗谢老道的故事仍在老南阳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