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聚焦) 为绿色崛起厚植生态底色
作者:  段平

     党代会聚焦

     为绿色崛起厚植生态底色

     本报记者段平

      绿色是高质量跨越发展最鲜亮的底色。承前启后,展望未来,生态南阳、绿色南阳的建设责任更重大,愿景也更美好、更可期。

      今年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绿色崛起、美丽富民,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奋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而拼搏奋斗。报告将绿色南阳崛起的方向和路径,勾勒得更为清晰。与会代表们围绕这一主题谈思路、谈举措、谈愿景,献计献策,建言资政。

      生态优先——

      奠定绿色崛起之基

    肩负“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政治责任,南阳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水源地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将水清民富做得更好,在走正走好水源地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此次党代会报告中,“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提法的出现,再次彰显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报告提出要坚决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任务。

    党代表王萌认为,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绿色崛起、美丽富民”是一篇大文章,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南阳应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坚持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心、要求践之于行、成果惠及于民。应统筹推进“防”“治”“建”“调”“管”,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代表马俊宏说,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以生态示范市创建为统揽、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以生态功能区考核为动力,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工作思路,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科学精准治污,持续攻坚发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党代表杨建波说,党代会报告耐人深思,催人奋进,其中富有内涵的“绿色崛起、美丽富民”成为贯穿的主线,朝气蓬勃的绿色南阳提法将再次掀起发展的热浪。我们将以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为首要任务,抓改革增活力,抓项目稳增长,抓产业强支撑,抓绿色促转型,在绿色发展征途上率先崛起。

      党代表杨希建议,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态度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整改;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助推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绿水青山才能转化成金山银山。

      创新驱动——

      引领绿色发展之路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南阳。

      5年来,我市不断厚植生态优势,颁布实施省内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每年空气优良天数从202天提高到258天,水和土壤三年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河长制”全面推行,“四水同治”成效明显,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累计送水超过410亿立方米。5年全市造林260万亩,总量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40.5%,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

      党代表黄玉说,锚定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目标,我市应注重创建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水源保护区、森林保护区以及农田保护区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党代表林素琴认为,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减碳之路就是保障人的生态权利,追求人的生态幸福,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在实现碳排放目标的进程中,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用创新引领绿色发展,通过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广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我市持之以恒构建加快生态文明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向深入。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题创新实施“两山”擂台赛 ;创新推行“全域党建+河长制”模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各方治河力量,激发全域治水活力,从渠首到干渠沿线,一批批志愿者主动参与水质保护,全市保水质运行“五员”巡查人数达8286人。在全省率先推出“塘长制”,配备塘长、坑塘管理员1.6万名。“千村万塘”综合治理成为全省“四水同治”工作亮点之一,成功入选全国29例基层治水经验。

      着眼保蓝天、增碧水、守净土,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域党建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调整等方面“组合拳”不断,掀起一场又一场环境治理风暴。

      党代会工作报告客观分析绿色发展优势,努力寻找生态环保治理突破口,呈现出诸多新气象、新亮点。报告指出,要站位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强力实施污染防治十大专项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增强固碳能力;严格落实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深入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加快发展绿色能源,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确保如期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探索推行GDP、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争创国字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转型跨越——

      绘就美丽富民画卷

      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绿色崛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南阳正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更富的目标大步前进。

      水源区实施生态保护以来,我市摒弃过去粗放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做法,自觉以新理念念好山水经,努力蹚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

      农业上,以高效生态、绿色有机为标准,除粮食作物外,重点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柑橘、黄金梨、金银花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南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5万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60亿元。工业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生态保护作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铁门槛”,秉持“天上不冒烟、地上不流污、最好零排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向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服务业上,重点利用自然风光和特色历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推动农旅、林旅、水旅融合发展,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花园、民房变民宿、农副产品变旅游产品,使绿色红利持续释放,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许多基层干部谈到,生态保护不仅没有制约水源区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

       今年党代会工作报告十分重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报告指出,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型向市场型转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月季、艾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做大做强环丹江口库区和干渠沿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带,打响水源地公共品牌,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绿水青山给南阳带来的,是百姓的幸福生活,是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之所在。

      党代表赵鹏说,绿色化改造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对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提升行动、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推动绿色示范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快工业绿色化改造转型升级,有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党代表崔淅生建议,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以绿色生态领跑旅游+融合发展,调整产业机制关系,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推动区域内多产业并举,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党代表姚云亭建议,实现绿色崛起,促进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是重大举措。要强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全面落实退耕还湿项目,实施湿地修复治理工程,将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相结合,开辟富农增收新路径。

       党代表们认为,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南阳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绿色南阳道路越走越宽,绿色崛起的梦想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