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稿件2 乡村采风现场新闻稿)好山好水好产业
作者:  于欢

现场短新闻


好山好水好产业

本报记者 于欢

乡村采风.jpg

乡村采风团在邹庄村生态观光园  本报记者周梦


“烟波浩淼,清流无际。丹江多秀气,凭栏临风,满目春秋烟雨……南阳,真美!”

9月26日上午,站在渠首大坝,来自《经济日报》的记者申秋雨面对秀美景色不由诗兴大发, 在直播间里赋诗一首向受众展现南水北调之壮观。


    她的身后,来自全国各地见多识广的老记们也被眼前美景折服,用长枪短炮记录着南阳好山好水好风光,感慨南阳之秀美。

乡村采风 雨中抓拍.jpg

雨中采风  本报记者周梦摄


在南水北调引丹会战指挥部旧址,漫步在石滚、碾盘、土坯草房间,用手去触摸饱经风霜的旧时生产生活用品,用耳去聆听讲解员讲述激情燃烧岁月里的那些勇于担当、艰苦创业、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引丹会战故事,第四届中国农民电影节采风团的的媒体记者们用心真切感受到了库区人民的付出与伟大,感悟“渠首精神”的丰富内涵。


“快看,这猕猴桃真大啊!”在600余亩的邹庄村生态观光园里,众老记用镜头去捕捉雨中新型农业美景。这座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于2011年6月从九重镇原油坊岗村搬迁至此的村落 ,通过土地流转,将新家园打造成了一个集采摘、住宿、餐椅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村民们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日子过得别提多幸福。一番采访后,河南日报记者李栀子颇为感慨: 此时此刻,真正明白了“丰收”的真谛,那就是村民们绽放的笑脸啊……    

微信图片_20210926182538.jpg


 而在张河村软籽石榴基地,那红又大咧着嘴笑的石榴和树下间种的红辣椒,成为摄影记者们争相拍摄的焦点。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一脸幸福和自豪:“现在村里已建成软籽石榴基地6000余亩,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俺们乡里人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适逢秋雨淅沥沥,田野上点点新绿摇曳生姿,给人以生命的律动,采风团徜徉在美丽乡村间,近距离观察我市农村在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用笔有镜头去展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