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商助商 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访卧龙区七里园乡党委书记李炳东
本报记者杨万里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仅能激发市场竞争力、创造力和聚集力,更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营商环境的好坏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关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行稳致远、活力四射的基础内容。日前,卧龙区七里园乡党委书记李炳东做客本报《“七问”直击痛点·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七谈》党媒访谈厅,就如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对标一流 厚植投资沃土
“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梦想,最关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李炳东说,自2013年起,七里园乡的财政收入从之前的1576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7352万元,关键因素就是项目落地快、好、大,企业发展后势足,全乡11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自己的集体经济收入,而这些都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
近年来,根据市、区规划定位,七里园乡时刻牢记“家有梧桐树,才有凤凰来”,持续打造宽松的招商环境,通过“总部经济”、“大个企业”等吸引更多的名优企业、有志之士干事创业。全乡牢固树立“内优环境,搭建招商平台;外聚人脉,拓宽引资渠道”的发展思路,招“外商”,稳“内商”,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助商的工作氛围。特别在今年的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委书记朱是西发出振聋发聩的“七问”,要求领导干部要打破盆地思维,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运用“13710”工作制度,以改革开路,靠创新破题。以此为契机,七里园乡把服务企业当作大事来抓,大力发扬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针对“七问”逐条比对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切实把企业、百姓、政府融为一体,全力将七里园乡打造成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强化措施 铸发展硬实力
营商环境,进无止境。只有不断优化营商“软”环境,才能持续培育发展的“硬”实力。
李炳东说,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七里园乡专门成立重点企业帮扶专班,设立乡级首席服务员,对纳入区重大重推的重点项目进行深度服务,切实做到“周联系,月走访”,及时跟进企业经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难题、化堵点、强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利用乡、村两级服务站点做好中小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的政务服务工作,以“帮扶不包办、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为原则,由村级对本村域的中小企业做到应查尽查,掌握企业基本信息与生产情况,并及时将各种规章制度、帮扶政策传达到位,对搜集到的企业困难由乡级负总责,协调解决,为企业纾困解难。
在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上,七里园乡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全力构建暖心政商关系,坚持多为企业吆喝站台,少为企业增烦添乱,努力为企业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最优越的环境,稳住企业的心,留住企业的根。
创新创优 打造发展高地
对企业来说,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创业才更有信心。
李炳东告诉记者,七里园乡这些年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都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能否为企业创造一个全优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能干事、干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为企业当好“大管家”过程中,李炳东回忆说,有几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其中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市第五完全学校拆迁建设项目。当时项目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征迁,拆除40多家房屋和企业,征迁土地170余亩。更重要的是,当时财政拨款还没到位,百姓没拿到拆迁款,但他们都十分支持拆迁,其间七里园乡做了大量工作,担当起企业与百姓“连心桥”,心贴心地与百姓沟通,让百姓知道建学校为啥,以后会获得何种效益。
学校建好后,又沿校修建了市政公路,使原来的小村道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而且附近的孩子还能进入市级一流学校读书,连周边的房产都有所升值,项目建设单位及百姓等各利益主体都得到了实惠,较好处理了项目顺利推进与群众利益相均衡的关系,使百姓积极参与到营商环境的优化中,人人成为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形成正向良性的循环。
七里园乡以创新创优的工作手法,全力打造出一片营商环境高地。李炳东说,下一步,对照市委书记朱是西的营商环境“七问”,七里园乡党员干部将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心中有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勇争一流、锐意进取,全力以赴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南阳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