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十周年 中秋话团圆
本报讯(特约记者 康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中秋节前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青海、湖北、河南三省20多个县市50多位丹江口水库新老移民齐聚老家淅川,看山品水,对家乡的变化赞不绝口。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收官10周年,我们在中秋节前夕,举办‘移民十周年 中秋话团圆’活动,邀请移民返乡参观座谈,共谋合作之路、共襄发展盛举,赋能乡村振兴,助推淅川各项事业发展。”淅川县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农介绍道。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全国移民大县。1958年9月1日,随着惊天动地的开山炮响,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59年3月,还没来得及抖落身上筑坝的硝烟,2.2万名淅川人率先离开家园,远走他乡。从此,近40万淅川人踏上漫漫移民路。风雪交加的青藏高原,芦苇遍地的湖北大柴湖,无不见证着他们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辉煌业绩。从1959年3月第一批移民开始,到2011年11月最后一批移民结束,这条移民路,整整走了53年。
不同于以往独自回乡探亲,三天的淅川之行,处处景点皆情点,移民们睹物思人,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盈眶。
接他们的大巴车刚驶进县城,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放眼望去,记忆中那些泥土小道和低矮铺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纵横、高楼林立。在去各个产业点的路上,移民搬迁后破旧的村台旧址早已树影婆娑……寻找着老家的印迹,他们百感交集。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如同一幅风景宜人的彩色图画。
在九重镇张河村万亩软籽石榴基地,沐浴着早秋的清香,累累果实挂满枝头,茶话会的瓜果茶水早已备好。“看,这可是咱老家的‘致富果’,喝丹江水,吃有机肥长大,甜着哩!”一听说移民回乡,基地负责人拿出最好的石榴,可劲儿往移民手里塞。当移民们了解到淅川近年来“短中长”三线产业相结合,短线发展短平快产业,中线发展生态林果,长线发展生态旅游,确保长久奔小康时,都为家乡的发展鼓掌呐喊……
“你那优质艾条,给我留一批!”茶话会后,移民凌振奇和杨自军成了好朋友。凌振奇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治疗颈椎、脑血管病时,需要大量艾条。杨自军搬迁到南阳市卧龙村蒲山镇后,主要产业就是艾草种植及艾制品加工。小“艾”带动大“爱”,将他们连在了一起。
乡音未改,乡情难断。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移民与家乡的联系从未间断。
“搬迁过去,最想听乡音,最盼家乡剧团来!”搬迁到中牟的金河镇姚湾村民姚根怀动情地说。为了传递乡音,唤醒乡情,记住乡愁,激励淅川移民艰苦创业、安居乐业,淅川县隔段时间都会到移民村巡回慰问,为移民群众送去家乡的问候与祝福。
“50年来,淅川县移民局和钟祥移民局每年都会互访一次,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有关移民问题。”淅川移民老干部梁占佩说,他去大柴湖,已经8次了。
今年7月22日,淅川县出现特大暴雨,4万余人受灾,搬迁到湖北的淅川移民全淅林得知这一情况,马上筹集救灾物品。两天后,饱含湖北移民深情厚谊的两大车救灾物资送到淅川灾民手中。
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人往返于移民点和淅川县之间。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所有移民安置点都有对开淅川的长途班车,天天不断。“每次回淅川老家,我都会看看渠首,还把原阳盛产的大米捎给家乡亲人。返回时,亲人们总会让我带回老家盛产的丹江鱼、淅川酸菜等特产。”搬迁到原阳的移民马清杰说:“长期的你来我往,移民们不仅相互捎带食品,还互相传递市场信息、致富经验,有的甚至将两地的政策相互比照,然后传递给两地领导,让其决策时参考。”
“搬迁走时,儿子才四岁,对家乡的印象太模糊了,我会年年带他回来串亲戚、吃丹江鱼、喝丹江水,让他知道,他的根在淅川!”离别在即,搬迁到新乡辉县的移民王品兰坚定地说。
青海移民杨应奇在移民文化苑看到自己村子的古树,激动得热泪盈眶。杨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