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丰山不老柏
杜思高
一株老树,一个古老的生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如一首大气磅礴的诗,抒发意境深远的中原大地的文明意韵。
南水北调中线的滔滔清水,蕴含着浓浓的情意从淅川出发,到达北京颐和园,折向团城湖,沿途经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14座大中城市,行程长1432公里,直接造福1.3亿人。一条河要到达目的地,必须要经历众多阻碍,蜿蜒曲折,可以说是历经艰难险阻。越大河,过隧道,它们不忘初心,逢山开路,遇水钻洞,矢志不渝。
在南阳城北10公里处丰山下,南水北调与白河相遇。丰山是南阳九架孤山之一。九架孤山在历史上极其有名,分别为独山、遮山、隐山、羊山、磨山、紫山、丰山、蒲山、塔子山。位置不同,人文因素文化氛围相差极大,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丰山因地处九架孤山中部,濒临白河,地段尤为重要。丰山的大名源于《山海经》。实际上丰山附近有蒲山、独山,但《山海经》仅提及丰山,南边4公里处海拔370米的独山,紧邻的比丰山大25倍的蒲山都未写,可见丰山名气之大。南阳县志将丰山列为南阳名景之一。古代文人墨客对丰山多有题咏,李白游览南阳时,曾作《游南阳清泠泉》诗: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754年,唐朝进士乔谭在《霜钟赋》(也是唯一一篇专写丰山霜钟的古文)中把丰山想象为“丰山之峰,巉岩积翠之石,森爽凌寒之松,上无鸟飞,下无人踪”。清代桐城派名家沈彤认为丰山“此奥区神皋,信非人所可至也”。
丰山东麓原有摩崖石刻“清泠泉”三字。清泠泉水流在丰山脚下,成为白河回漩处一个深潭。在清泠泉石窟上面,摩崖石刻很多,大都为明、清人所题。丰山之巅庙内茂林修竹,山下小径蜿蜒盘升。山东面半腰有石窟造像、摩崖石刻。1980年,丰山发现一巨大溶洞,长约70米,宽数百米,石乳、石柱、石笋、石帽,比比皆是,奇石怪岩,姿态各异。北风乍起,风吹溶洞,发出轰鸣之声,便是古代相传“丰山霜钟”“霜钟自鸣”。《山海经》中说: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这座屹立于历史深处八千年的山,脚下紧临白河。白河是2.66万平方公里南阳盆地中的第一大河,它源出伏牛山,在山谷沟壑中蜿蜒奔涌。自鸭河口水库以下到襄阳与南阳盆地的第二大河唐河汇流时,白河一直穿行在丘陵、平原之间。两岸偶有山,但紧靠白河的,唯有丰山。山水相伴,山守望着水,水滋润着山,从而就有了万物生机勃发,就有了生命轮序更迭,有了世世代代的恩怨情仇相牵。
有山就有树,山上一株千年古柏树孤独地长于山坡上,瘦骨嶙峋,傲然耸立,颇有仙风道骨。据测定,树龄达1300余年,树干粗壮,须三人合抱;树皮褐色,仿佛铁铸一般;树皮开裂,斑驳交错,漫溢沧桑。粗壮的枝干两向开裂,一西一东,如老龙戏水,又似腾云驾雾。千百年来,古柏站立着,站于丰山之上,站于历史的高处,观岁月风云流转,急速的时光风一般从身旁快速奔过来,掀动树枝摇摆。它伸开庞大的根须,在大地深处爬行,寻找水分营养,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天气晴朗的时候,古柏安静地打坐,看云卷云舒,看草长莺飞,鸥鸟翔集,观白河流淌,白帆樯影载春夏秋冬。乌云低垂、阴雨连绵的时候,黝黑的树干牢固地托着硕大的树冠,正襟危坐,如超然世外的老翁独钓江水,怡然自乐。在河边氤氲四溢的水汽里,丰山古柏自在地呼风唤雨,吞云吐雾。冬天,西北、东北爬越大平原过来的陡峭寒风拎着刀子,剔骨割肤,为了抵御风寒,古柏叶片油绿绿涂了一层蜡,铠甲一般厚实,饱满油亮。这株老树,就是南阳历史上著名的丰山龟柏。
古柏立于山间,守护着自己的疆域,因了它的庇护周围风调雨顺,百姓安乐,一片祥和。人们感激它,感恩它,爱戴它,甚至有人在附近建设祠堂,用来祈祷。而水是人类的命脉,是生命的命脉,没有了水,也就没有生命,正因为如此,树与水实际上是亲密的友邻,是生命的伴侣。一条清渠北上,是多少人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才建成的供水线、生命线,这条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大的调水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册,每一个移民都是一滴水,每一滴水里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2010年,当如火如荼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穿越白河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丰山古柏正处于导虹吸开口处,如何正确处理这株生长在历史深处浑身漫溢浓郁文化气息的古树与世纪工程的关系,令当地政府和建设者颇为伤神。面对这株历经沧桑的老柏,施工方迟迟下不了手,此时树木已老态龙钟,病恹恹的,无精打采,似乎病入膏肓。如果按设计线路施工,这株古柏必将被移走,它千年的风脉不存,受到的创伤先不说,单这高龄,本身树体已经蚀空,仿佛要油尽灯枯,再经过断根移植,能否存活将不是定数,就像给一个耆耄老人做大手术,必伤之气,如此,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如果保留古柏树,线路要重新规划,线路更改,施工必将产生更加多的费用。为此,地方林业部门和专家与施工方坐下来,反复论证。已是深秋的夜晚,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烟雾升腾缠绕,争吵,沉默。忽然,一阵风嗵的一声吹开窗户,传来古柏树枝柯发出的澎湃林涛声,如疾风暴雨,似江河奔涌。仿佛灵感迸溅,此时决策者一锤定音,“线路北移!”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继而掌声如雷,大家一致意见同意,穿越白河段的导虹吸整体向北移动12米。移动12米,造价整体增加了近千万元,但成功地留下了古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保护历史文化的佳话。以后数年,每至南水北调导虹吸处,拜谒古柏,在肃然起敬古柏之时,我都不由对决策者油然心生敬意,我应该向他致敬,是他的决策,让一株融生态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古柏树得以幸存,让文化之魂有了寄托,让历史有了印记,让生命得以长青,让南阳历史文化少了一次摧残,从而完成了人类善心智慧与责任的升华。
古树保留下来,如何让它真正活起来、壮起来,又成为新的课题。中线工程局商同林业部门对古柏进行复壮,深挖清除树根基周围10多平方米的施工石块,进行深耕虚土,增施有机肥,定期浇水。修砌护堤,保持水土不流失,同时在周围30平方米内修建栅栏,保护树干。这些措施让古柏得到了最好的休养环境,树体开始康复起来。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环境,生机在树干内升腾。许多嫩枝再也憋不住了,压抑不住生命的激情,掩饰不住奔涌的喜悦,它们向往外部美好的世界。终于有一天,众多枝柯从树干上不同部位钻出,像一群孩子,呼呼啦啦跑出来,手拉手,唱着歌,跳着舞,迎风沐雨,迎着朝阳雨露茁壮成长。唯有盛世,枯木才能逢春,老夫聊发少年狂,有用不完的劲。唯有智者才能高瞻远瞩,目视未来远方。唯此,树木与水才能天人合一,和谐相伴共长存。如今,南水北调已经通水七年,通水七年来,向北方输入400多亿方。七年来,被精心护理的古柏更加葱郁,精神抖擞立于白河之畔,看着一渠清水北上。它把根须伸进土地,拥抱厚土,把枝羽伸向蓝天,放眼天际。风过处,枝柯摇动,奏响盛世欢乐的吟唱。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15名健儿征战全运赛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