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但始终不变的是中秋之夜人们的目之所向——月亮
望一轮圆月 品南阳汉画
本报记者 王平
中秋将至,普天之下将共望一轮圆月,时间和空间,将在中秋夜走向重合。就如千年前的汉代人,仰望明月,刻下一幅幅月之图画,留下一个个传说至今的绮丽故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让我们能在这个团圆的节日中,共同怀古品鉴。
嫦娥奔月 绮丽故事传说至今
在市汉画馆,有一块镇馆之宝——“嫦娥奔月”汉画像石。这块画像石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南阳西关的一座东汉末期汉墓,长1.41米,宽0.60米。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右方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以奔月。”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张衡《灵宪》:“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奔月……是为蟾蜍。”因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姮娥”被更名为“嫦娥”。
据汉画研究专家牛天伟介绍,1999年3月,我国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第六枚就是选取《嫦娥奔月》画像石图像制作而成。 2012年6月,“嫦娥奔月”的拓片搭载神舟九号飞船完美地完成了一次太空之旅。
女和月母 《山海经》里有记载
昨日,记者在南阳传拓名家王力勇处,看到两幅他在民间寻访拓得的两幅汉画,均为“日月同辉”的画面。其中一图中,上为三足乌,代表太阳;下面圆月里有玉兔、蟾蜍、嫦娥等元素。他说,在中秋节来临之际,这轮来自汉代的月亮,告诉人们月中嫦娥、玉兔、蟾蜍的故事,也告诉人们女和月母常羲的故事。
他说,关于月亮的传说不止有嫦娥奔月,还有女和月母的故事。在《山海经》中,常羲被称为女和月母,因为常羲生十二月,所以称之为“月母”,而“女和”,大概是因为她担当着调和阴阳的重任。为什么月母要调和阴阳?这是由中国历法的特点所决定的。与现代普遍使用的公历不同,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是阴阳合历,是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山海经》中说:“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由此可见,常羲所从事的是“维护宇宙秩序”的工作 ,她也因此被列为创世之神。
尽管嫦娥奔月、女和月母只是美丽的传说,但从中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天文观念和信仰,折射出他们对月球的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将昔日登月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怀古思今,心生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