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陈向阳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将至,节味渐浓。
中国传统节日普遍有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精神价值。中秋是一个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完美融合的节日,也是一个温柔漫溢的节日。天上月儿圆,地下人团圆,人们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素心对月,各抒情怀,享受着回归自然的乐趣,共享亲情温馨、秋收喜悦。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情怀和精神诉求。
中秋,古代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是中秋节的固有习俗。中秋传统文化离不开溯本求源,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去追寻那质朴的价值源头,从环环相扣的文化链条中,了解中秋节所承载的文化成果沉淀和习惯固化表达,从而继承最本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
蕴含在传统节日里的浓浓情怀,体现了人文情思、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过好传统节日,必须要让人们了解节日以及和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社会应该顺势利导,强化节日的仪式感,有了仪式感,节日才有厚重感。仪式感里面凝聚着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和理念,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与意义。正因为有仪式感的存在,传统节日才有了历史积淀,成为我们传承文化记忆、确认民族归属感的重要时刻。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激活、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传承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要既坚持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不断地追求创新,唯此,才能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让传统节日得到更好赓续。身处新时代,互联网与文化有着天然的黏合力,“互联网+”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具“流行范儿”。各种“线上过中秋”的平台网站点燃了人们参与欢度节日的热情;“有文化的月饼”不断刷屏,众多博物馆加入文创月饼制作行列,“镇馆之宝”纷纷化为造型别致的月饼;新华书店甚至推出“识字月饼”……借助“互联网+”以富有文化韵味的方式过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不仅让中秋节变得更有味道,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古今”之间得到了更大张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皓月当空、饼香四溢、亲人团聚的时刻,中秋佳节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在人们心中升腾而起。浓郁了“获得感”,更能凝聚人心,涵养文明,培养爱国情操、家国情怀,从而进一步增加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