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陈向阳
今日,全市各小学正式开学。在深化“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新举措、新规定、新要求等“开学大礼包”落地,使这个秋期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学期”。
对小学生来说,一方面,让他们“哭晕在厕所”的规定正式出台——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另一方面,让他们乐开花的梦想将变成现实——教育部日前提出明确要求,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
相信对许多人来说,考试恐怕或多或少都是童年的噩梦。如果考得好,倒还相安无事,如果考得不理想,免不了家长的一番谆谆教诲,甚至一顿男女混合双打。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小学一二年级不过是其中极短的一段。初上小学的孩子基本上还处于懵懂状态,刚开始接触学科知识和体系化教学,这个阶段的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何转变角色、及时适应环境才是关键,除一些基本的规范和兴趣习惯需要养成之外,“成绩”其实是次要的。考试的本意是检测学习效果,若异化成了对孩子的“拷打”,岂不悲哉?
欲速则不达。读书升学岁月悠长,实在没必要纠结于朝夕之长短。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幼小衔接”等让孩子抢学、抢跑,唯恐落后于人,每一次“考试”都似乎是终局之战,极其敏感、无比在乎。但殊不知,此类做法的悖论在于,越执着于在一二年级出成绩,越沉迷于自家孩子“出道即巅峰”,反而越可能陷入巨大的教育焦虑中,弄崩了心态,扭曲了行为。此前,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强调,小学起始阶段教育严格按照零起点教学,同样有此考量在内。明确“一二年级不考试”,让孩子从容地开启学生生涯,其传递的“尊重教育科学和身心规律”的逻辑主线是一致的,这必将赋予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与成长性。
不再用考试成绩来定义“好学生”,而是回归“育人”本位,关注孩子人格、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于新学期的新变化,家长应放下教育的焦虑,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思想,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学会教育,去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健康人格的学生。
学生减负后,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严格约束自己,不因负担减轻就过于放纵。家长和老师要时刻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梦想,帮他们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培养兴趣,去培养特长。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有理想目标,有责任心,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这样的美好愿景,理应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