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纪念抗战胜利76周年
山河同在·魂归故土
9月3日,师从中共特别党员廖运周、牺牲于西峡口的安徽寿县人鲍允超终“回家”,在那个被鲜血染红的小山坡上——
西峡口对日最后一战细节令人泪目
本报记者 于欢
“爸,爷爷是打日军牺牲在西峡了,我们把他带回家了,您安息吧……”9月3日清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金竹园小区的一居民家中异常肃穆,58岁的鲍建华和家人们举行“告乃翁”仪式,迎接在对日最后一战西峡口战役中牺牲的爷爷鲍允超先烈“回家”……窗外,万家欢笑,安康盛世。
将目光转回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西峡口战役旧战场,痴情“红色文化”的56岁西峡县五里桥镇封湾村村民刘党强,又一次向前来拜祭的人们讲起那令人泪目的抗日战争细节……
青山埋忠骨
鲜血染红了仅有四十多平方米的山坡
如果让电影导演来展现1945年3月在西峡口的日军,那肯定是一连串“穷途末路、焦虑不安、殊死一搏”的镜头。
史料佐证了这些,西峡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在2012年编撰的《抗日战争在西峡》系统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全貌:1945年3月开始、历时5个月的豫西鄂北会战,是八年抗战最后的大规模战役,主要战场在鄂、豫、陕三省交界,包括老河口、南阳、邓县、西峡口等地区。而西峡口战役则是豫西鄂北会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同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因主战场在西峡口(今西峡县)一线而得名。
在时任国民革命军110师329团3营副营长徐建铭的回忆录中,那段悲壮历史瞬间关于鲍允超烈士的描述异常清晰——1945年3月,日军一部妄图打开进犯陕西的大门,向豫西重镇西峡口进犯,派一部日军迂回蛇尾沟,出其不意地进击西峡口侧背。当时正坚守在庙子、栾川一带的110师接上级命令分数路出发,迎击侵犯之敌。
3月31日,3营受命在蛇尾沟附近布防,将营指挥所设在山神庙附近,阻击该股进犯之敌。五连连长杜希武奉命带领全连携两挺重机枪在蛇尾沟以西一条南北山岭上设防,阻击敌人西犯。其余各连在蛇尾沟(隔河)北面山上布防,阻击该股敌人北犯,同时还可用火力侧击进犯五连防区的敌人。
杜连长带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侦察地形,布署兵力,构筑防御工事。日寇以“攻其不备、速战速决”之策,向五连阵地发起猛攻。敌佯攻我之右翼,主攻左翼。左翼阵地很快被敌突破占领,杜连长亲自带队实施反冲锋不幸牺牲。据一排长回忆:“杜连长白刃拼杀时被敌人刺中腹部,哈哈大笑说了句‘刺得好’壮烈为国牺牲。杜希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品质使人永世不忘。”这场阻击战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日寇利用夜色掩护很快突破五连阵地,西窜人马岗。天明打扫战场,五连共伤亡二十来人。紧接着3营又受命向人马岗进发,追击敌人。
与此同时,师部又命令抗日负过伤的安徽人鲍允超副团长带领一个营兵力经人马岗向蛇尾沟前进,与3营合击该敌。
人马岗地形险要,两边是南北夹峙的陡山,中间的羊肠山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东西有百余米长,南面是接连不断的山岭起伏地,北面临河。夜晚零点左右,尖兵行至此与日寇遭遇,战斗进入肉搏白热化。不时发出战斗指令的鲍允超副团长成为焦点,陷入敌人围攻,壮烈为国殉难。后日寇占领有利地形,掩护其部队连夜窜出人马岗,继续西行。
此次人马岗的突然遭遇,我军伤亡官兵四五十人,而日寇也遗弃十来具尸体。老兵徐建铭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和日寇交战多年,还是首次看见日寇遗弃尸体,其狼狈可想而知。”
随后,徐建铭所在的3营奉命打扫战场时,战士们眼泪淌不停,鲍允超副团长和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那个仅有四十多平方米的山坡……
战死沙场被铭记
帮其寻找回家的路成了众人心愿
讲述完这些悲壮的历史细节,在山谷间,刘党强和前来拜祭的人们低头默哀。鲍允超等30多名官兵血染人马岗的悲壮也被真实地记载在历史里,西峡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张永祥查阅资料后给予佐证。记者突然想起一首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西峡口抗战是中国14年抗战最后的枪声,是中国14年抗战中唯一举行战地受降仪式的地方,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牺牲在此的先烈们,一去不复返,没有碑、没有留下名字、甚至,连数字都没计算在内。但,他们始终被世人铭记着。
在西峡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关心下,痴情“红色文化”的56岁西峡县五里桥镇封湾村农民刘党强,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西峡口抗战研究和抗战遗物收藏;以平顶山人李晓黎为代表的志愿者们,则将帮先烈回家的事当成了最重要的事来做。
通过查找史料发现,鲍允超是在西峡口战役中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军阶军官,由于资料相对翔实,首当其冲成为众人帮英烈寻找回家之路的目标。
“出生于1906年的鲍允超是安徽寿县人,生前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一O师三二九团中校副团长,1935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1937年6月4日晋升为陆军步兵上尉。他是西峡口战役中阵亡军阶最高的中国军官,从参加抗日同盟军开始,历经国民革命军110师所有对日大战,包括台儿庄大战。其一一0师师长廖运周是中共特别党员,是西峡口抗战指挥官之一。据抗战老兵口述中说,鲍与廖关系密切。”
查看着好不容易寻来的烈士照片和资料,众人发现西峡口战役有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参与。大家继续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执着去实现让忠骨回家的誓言,借此告慰为国家民族牺牲的英灵,同样也告诉世人,若再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匹夫都如当年的先烈一般,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纪念是为了新的出发
吾辈更应以史为鉴奋发图强
努力总会有回报。可喜的是,在安徽淮南市鲍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鲍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鲍广忠的积极帮助下,今年5月份,鲍允超的后人终被找到。其两个儿子均已不在,目前,鲍允超的86岁儿媳妇周瑞珍和两个孙子58岁的鲍建华、47岁的鲍建武以及63岁的孙女鲍耀华均在深圳幸福生活。前一段,其后人专门赶赴西峡拜祭,特意取了一捧先烈牺牲地的热土留作纪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选择在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鲍允超的后人们举行仪式迎接英灵魂归故土。仪式过后,鲍家10岁小男孩鲍泽缠着父亲鲍建武要再听一遍老爷爷抗日战争的故事……鲍家的大人们说,明年9月3日,全家人再去西峡,去缅怀那些无畏的先烈们。
“抗战英雄们在生死抉择面前,把生命置之度外,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把鲜血洒在他乡异土,许多如鲍允超一样的英雄们如今长眠在大山之中不为人所知,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应该被铭记。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谴责侵略者的残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当下,我们更应勿忘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醒世人奋发图强,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西峡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丽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鲍允超生前照片
右起鲍允超的大孙子、儿媳妇、孙女、鲍广忠
后人来到西峡拜祭鲍允超
幸福的鲍允超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