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安排)全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长篇深度调研报道《南阳重耕》引发热烈反响
作者:  陈琼

全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长篇深度调研报道《南阳重耕》引发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陈琼

8月30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深度调研报道《南阳重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记》,8月31日,《南阳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研报道。《南阳重耕》在我市引发了热烈反响与共鸣,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南阳重耕》精准提炼、抽丝剥茧地分析了近年来南阳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思路理念和经验成效,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大家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一定要继续坚持稳字当头,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优质。

坚守重粮之道

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南阳作为“中州粮仓”,重耕之道、重粮之道自古而然。进入新时代以来,南阳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不断由“自发”走向“自觉”。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区,南阳坚定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作为分内之责,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宛楠表示,《南阳重耕》是对近年来南阳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总结,也为南阳未来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注入新动力。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稳产与提质并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产量。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完成后,“三农”工作的使命就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我们将按照“三稳”要求,持续抓好粮食生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四千五特”特色农业格局;培育发展“高新特”现代农业八大产业集群,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抓好农村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把南阳建成现代化农业强市,打造乡村振兴的南阳样板。

“一口气读完经济日报的报道,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以粮食安全为己任’的信心和决心。” 市农业科学院院长袁璋说,文章从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怎么种地、谁来种地等几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南阳人不改初心,坚守重粮之道,坚持种粮稳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贡献。市农业科学院将突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强科研,选育更多农作物优良品种,破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制约,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构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全力为南阳粮食稳产高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稳住农业生产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南阳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守生态“绿线”不含糊,坚守粮食底线不懈怠,坚守产业强粮基线不放松,做到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增收。

“新野有着粮食生产大县的称号,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我们责无旁贷。”新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李爽表示,新野将围绕“1+3+N”农业产业体系,坚守耕地“红线”,重点抓粮食生产,推广良种、良法,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推动肉牛、蔬菜、花生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8万亩,力争2025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培育国家豫西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10万头肉牛产业带;提升果蔬设施5000亩,新建冷库2000吨,带动蔬菜种植30000亩以上,叫响“新野蔬菜”品牌;提升油料基地2.7万亩,巩固提升豫西南最大花生基地地位。同时,围绕“引一个龙头企业,建一批合作组织,活一个农业园区”的目标,造福一方百姓。

“《南阳重耕》充分彰显国家粮食安全的南阳担当。”方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宏伟说,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作为我国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稳住农业生产、筑牢粮食安全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方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始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面落实惠农支农政策,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当前,我国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三农”工作全面转战乡村振兴,方城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确保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15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方城力量。

“文章中提到‘南阳重耕与时俱进’,我深有感触。”宛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说,宛城区土地面积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7万亩,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市区)之一,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宛城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深入落实“两藏”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望天田”到“丰收田”、“低效益”到“高效能”、“难管理”到“高生态”的三个突破,稳定保障了粮食产能,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宛城区将继续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使高标准农田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为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挥示范作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的真正未来,取决于谁来种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在南阳大地,一批批有见识、有能力、有想法、有追求的种粮人,依靠各种形式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效应,努力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亘古追求,逐渐演化为美丽现实。

“经济日报的文章既说出了农业人的心里话,也让自己深受启发。”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的谢合成,既是当地的村支部书记,也是宛城区雨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表示,雨良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3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建设了标准粮库,有烘干塔及各种大型农机械。“眼下,各种惠农好政策也让种粮大户有了更强的底气和信心,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带领身边更多的农民群众,通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更精彩的事业。”

“报道展现了一幅南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深感以后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有可为,未来可期。”方城方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本庆说,近年来,合作社带领80多名社员增加收入,在脱贫攻坚中,尽合作社能力扶贫济困,减免贫困户的作业费用,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合作社将积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方城县券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站长王建军表示,将对所服务的区域,每个村联系一名科技员,优先对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培训,让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基层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使用,打通农技推广工作“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