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找政府办事这么难
本报评论员
8月18日,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委书记朱是西向全市领导干部连发“七问”,第三问是:“作风建设抓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企业和群众办事还这么难?”这一问,问得深刻,掷地有声,直击时弊。
办事难是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劲敌、百姓美好生活的壁垒、实体经济崛起的“拦路虎”。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观念错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总认为自己是“官”,习惯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企业和群众,遇到问题“只说不行、不说咋行”;有的部门“衙门作风”严重,门好进、脸好看,不吃不喝不贪不占,但该办的事就是不办;有的借口所谓的“规矩”,程序一个都不能少,容缺受理、告知性承诺、并联审批等运用得不到位不充分;该放的权不放,该取消的审批环节不取消,该压缩的办理时限不压缩,该共享的数据不共享,干啥都怕、就是不怕耽误事;有的单纯地计较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只想“揽权”、不想担责,不为干成想办法、只为干不成找理由,“打太极”“踢皮球”、搞“内耗”;有的部门缺乏诚信,新官不理旧账;有的部门不依法行政,用权任性、“小鬼难缠”等等。这些问题由来已久,群众意见不小,企业不堪重负,破坏了市场生态,已经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办事难,背后折射的是利益固化的藩篱。整治办事难,关乎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除弊革新需抽丝剥茧。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更好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路千万条,但优化营商环境是基础。办事难不根治,营商环境就上不去,高质量跨越发展就没有根基。整治办事难,很难说一步到位,但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个个领域攻坚,一个个难题解决,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根基就会越来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