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安排采访典型)桐柏退役老兵张振兴奋战疫情防控一线 群众亲切称他“大嗓门
作者:  周梦

桐柏退役老兵张振兴奋战疫情防控一线

群众亲切称他“大嗓门”

本报记者 周梦 /

微信图片_20210822154433.jpg

张振兴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本轮疫情防控以来,桐柏县安棚镇积极响应,不仅有“志愿红”、“天使白”、“守护蓝”,还有在一线默默付出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共同发挥着“硬核”作用。退役老兵张振兴,就以执着的军人作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用车载大喇叭宣讲疫情防控政策,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大嗓门”。

60岁,他主动投身疫情防控

731日一大早,得知疫情“反复”后,张振兴匆匆忙忙跑到村部,拿出一封请战书,交到了党支部书记姚明顺手中。

“姚书记,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申请上‘前线’,为疫情防控出把力。”

“老张啊,你都60岁的人了,还是在村部值班吧。”姚明顺委婉地劝阻他。张振兴一听就急了:“各家各户的情况我最了解,我去更方便开展工作。”姚明顺见拗不过他,同意了他上“前线”的要求。

安棚村外来人口多,村里商户600余家,总人口6000多人,宣传防疫知识,组织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尤为重要。而张振兴,身为安棚村治保主任,在安棚村委已工作了23年,谁家有在外务工的、谁家有近期返乡的,他都了然于胸。

他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提醒群众近期不要外出,宣讲疫苗接种政策……“通知在外人员,近期非必要不返乡。”张振兴上门总是一遍一遍仔细叮嘱。

“大喇叭”,是最好的宣传工具

就这样,张振兴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忙碌了起来。为更好的宣传疫情防控政策,他在自己的车上安装上大喇叭,每天早上6时,准时开着车行驶在街头巷尾,巡逻、喊话。“每天通过喇叭喊喊,能让群众了解得更清楚。”张振兴说。

为了让群众心思想上重视,在工作中,张振兴总是严肃和幽默并存。一次在街上,他看到一名年轻人没有戴口罩,“小伙子,你看看周围是不是觉得脸上缺点啥?”张振兴用车上的喇叭喊了起来,年轻人脸色一红,急忙拿出口罩戴上,不好意思地跑开了,他的幽默也收获了周围群众善意的笑声。

每天,张振兴的喇叭声响彻安棚村的天空:“乡亲们没事少出门,出门记得一定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少串门”,喇叭声从村东头响到村西头,一直响遍整个村子。

“我喊话声音大,有时候群众会觉得我比较严厉。”每当他看到没戴口罩的人们,总是会大声地提醒对方戴口罩,也总是从车上拿出自己老伴为他准备的口罩送给需要的群众,在他的“吆喝”下,群众上街都意识到了疫情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劝阻人员聚集是个工作难点。农闲之余,群众喜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张振兴总是在群众聚集点用大喇叭不厌其烦地劝导群众,一次不行两次,一遍不行两遍。在他的劝说引导下,群众们不再外出聚集了。“老张啊,你的大嗓门我们算是见识了,支持你工作,不出来了。”被劝导的群众告诉他。

慢慢的,群众们也习惯了他的喊话,一看到他,总会打趣道“大喇叭又出来了”。

再困难,为了辖区安全

“叔,俺爸得做心脏搭桥手术,我想回去照顾他。”8月的一天,张振兴侄子张坤在郑州打来电话说。“不行,万一出现意外,这责任谁都担不起。你父亲有我们照料着,你在郑州安心工作,保护好自己。”张振兴劝阻了侄子后,又拨通妻子的电话,让妻子对大哥多加照顾,事情交代完,他又开始了工作。

每天从早6点到晚8点,长时间喊话宣传,张振兴的嗓子已然沙哑。入户宣传,也让他的脚开始浮肿。夜晚回到家,老伴总是心疼地埋怨:“你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拼,身体哪里受得了?”面对老伴的抱怨,他总是安慰道:“当年在战场上,再苦再难都坚持下来了,如今疫情形势严峻,这点苦累算得了啥。”

“一切为了安棚的安全。”张振兴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村干部,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张振兴把部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了工作岗位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