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七问”系列评论②丨
为什么市场主体和企业数量少、占比低
南阳日报评论员
8月18日,南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市委书记朱是西连发南阳“七问”,问得深刻,直抵灵魂。他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市场主体和企业数量少、占比低?这个问题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营商环境是制约经济活力、影响经济实力的基本因素,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营商环境又是干部作风在各领域、各方面最直观的折射,它检验着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行政效能和社会风气。
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不新、工作作风不实、履职尽责不够,没有做到操真心、尽全力、干满点,甚至工作落后了还自我感觉良好,这直接影响了南阳的营商环境。
突出的表现是“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干部存在 “坐等上门”的懒政思想、“事不关己”的消极思想,习惯“高高在上”,对企业和群众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处理企业诉求缺乏耐心、态度冷漠,企业一些很着急的事,到了个别干部那里却置若罔闻,缺乏“共情”心态。
推诿扯皮、“庸懒散慢拖”是企业和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凡事必按“规矩”办;部门之间缺乏“一盘棋”思想,该放的权不放,该取消的审批环节不取消,该压缩的办理时限不压缩,该共享的数据不共享,干啥都“怕”、就是不怕耽误事。一个“拖”字,硬是把一个好不容易引来的项目给拖瞎,把一个好企业给拖垮,把好项目给拖跑,把老百姓拖得“骂娘”,把我们的好思路拖成“镜中花、水中月”,最终把南阳的发展拖慢。对此,企业和群众深恶痛绝。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改善投资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兴业的重要条件,是支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了“绿水青山”般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资源、吸引资金、吸引技术、吸引人才,才能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才能在区域竞争格外激烈的当下,锻造出一座座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和谐宽松、健康向上、稳步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推动南阳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我们必须对群众和企业负责,对南阳发展负责,直面问题,保持清醒,切实找准制约营商环境的关键症结,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聚焦重点环节持续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满足企业需要、回应群众期盼的必做之功,是改进干部作风、提高效率效能的必做之功,是提高治理能力、提升城市形象的必做之功,是抢抓历史机遇、奋力赶超跨越的必做之功。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向全市上下发出动员令,全力以赴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共创让人民群众更方便,让市场主体更活跃,让发展动力更强劲,让振兴活力更澎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