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张进朝 通讯员马远恒)为应对极端汛旱灾害,提高应急防汛救灾能力,卧龙区防汛防旱指挥部主动作为,建立了防汛指挥“双平台”、加大了物资储备、组建了防汛抗旱专家库等方法,尤其是防汛救灾应急调度平台,在断电断网的情况下太阳能和蓄电池确保72小时正常通讯,极大地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卧龙区地域广阔,地形状况多样,防汛防旱工作繁重,尤其是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天气频发,为了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汛旱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卧龙区防汛防旱指挥部主动作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防汛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和防汛救灾应急调度平台,确保防汛工作讯息通畅、预报及时、调度有力、应急准备充分。
防汛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是利用气象卫星云图、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河南省山洪防治图像监测系统建立的信息化平台,第一时间掌握全区雨情、水情、工情和全时段、全方位的气象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及时下达预警信息,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撤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汛救灾应急调度平台是通过无线通信覆盖全区,实现对区、乡、村三级各类自然灾害进行统一应急协调指挥;通信设备采用双供电方式,在市电断电的情况下太阳能和蓄电池能确保72小时正常通讯,当出现山洪爆发、泥石流和地震等危急时刻,各类公共通信及电力设施损坏情况下,仍能满足通信保障任务,起到信息及时传递和应急调度指挥等重要作用;目前该平台的一期建设已全部完成,连接了全区19个乡镇街道(景区)和北部山洪灾害易发的行政村(社区)。
在做好防汛指挥“双平台”的同时,卧龙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加大物资储备,提升保障能力,按照“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各乡镇街道(景区)按时按量储备防汛料物,全区现已落实编织袋28.04万条、麻袋41.04万条、砂石料2.05万立方米、铅丝28.3吨、桩木183立方米、橡皮舟5艘、冲锋舟2艘、机动船18艘、救生衣685件等,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储备的各类物资能够调得出、运得快,保证防汛抢险需要。同时,依托水利、应急、住建、交通、卫健等重点行业专家力量,组建区级防汛抗旱专家库,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成立汛期应急抢险专家组,参与重大工程险情分析研判和抢险组织实施,为防汛抢险重大决策提供技术服务,全面提升防汛应急抢险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