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宋 锐
作者:  郝春城

多措并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宋 锐
 
 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平步青云”。一方面,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当前,顺应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能使产品质量和服务更加多元、更能满足消费的不断升级。各地应根据本地制造业发展情况出台针对性、实操性的政策,引导土地、劳动力、资金、财税等资源向信息化自动化改造、设备更新升级、安全环保提升、新兴产业培育等领域集中,推动制造企业加大服务环节投入,依托产品发展后端服务环节,壮大总集成总承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促进创新方面,我们既需要自力更生,也需要“无中生有”。要坚持科技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一方面,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培育创新技术的温床,要让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成为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护身符”。继续在技术“命门”、“卡脖子”环节持续发力攻关,不断实现技术升级,不断攻克行业难题,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使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做活。另一方面,也要拓宽创新的形式与路径,以我之“有”引我之“无”。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开放合作,加强我市企业与先进地区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办企、技术共享、联合攻关等形式,压缩技术创新的成本与周期。
 在打造产业链方面,我们既需要集团冲锋,也需要单兵突进。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完善巩固产业链,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一花独秀。这些新兴产业往往具有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但同时灵活度高、盈利性强、发展迅猛、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要学习借鉴南方新锐企业所提倡的“新思维、新模式”,逐渐把注意力从资金、土地、优惠政策上转移到知识、信息和数据上,用新思维、新模式为制造业赋能。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既需要有求必应,也需要先声夺人。一方面,要以高标准的营商环境,确保全市制造企业轻装快跑,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注重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拿出更大的胆量与气魄,敢于先行先试,敢于先人一步,对于给相关职能部门要减压赋权,并且引入部门间竞争机制,落实容错机制,既有第三方考核,也有服务对象评价,既有硬性指标约束,也有相对指标对比;对于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勇于主动出击,勇于放下身段,勇于先声夺人,以更诚恳的态度,更积极 的表现,更豁达的胸怀,更优渥的条件,实现招商引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