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教授 蔡广宇
核心技术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源泉;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企业发挥潜力、良性循环发展的保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是确保企业专注发展的保障;政府强力且精准的扶持政策是企业发展的推手。要实现我市“工业立市、兴工强市”的目标,关键要从技术、人才、环境、政策等四个方面入手。
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作为南阳地方制造领域的高等学校,为地方制造类企业培养输送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400余人,专职教师近100人。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河南省教学团队2个,河南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
学院拥有电机振动与噪声、镁铝合金成型及检测等2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个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学院先后与邓州产业集聚区、方城产业集聚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组建河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为西峡排气管有限公司、河南省西峡汽车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南阳防爆集团等40余家南阳地方制造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
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南阳制造类企业存在以下问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缺乏持续的人才储备机制、急需与产品技术对应的专业人才、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缺少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高端产品少,产品方向不明晰,部分企业管理粗放,企业效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扶持与服务职能,指导企业制定详细的长远发展规划。
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人才在“技术创新、产品革新、管理出新”中的优势;政府牵头建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平台,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院校与企业、行业深度对接。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构建“产政学研”合作研发体系。把加强“产政学”(即企业、政府和高校)科研开发体制作为重点,强化政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科研协作机制,把高校作为技术研发的主要基地。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汇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聚集区。围绕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积极推进科学理性的企业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共赢,获取更大市场份额。